在印江縣科技局局長任志華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印江縣食用菌發展工作志”,記者隨手翻看到這些記載:
2011年1月4日,慶元技術員到位并分赴朗溪、楊柳、永義開展工作,與財政局、農行商定開設專項賬戶事宜。
2011年1月15日,早上縣委開產業調整會,中午到板溪督查廠房建設進展,下午與盧勇(科技局副局長)到永義調整廠房規劃。
2011年7月6日,與盧勇、技術員到朗溪與基地技術員一起研究降溫,明確責任;組織菇農開會強調溫度控制的重要性、風險性,立即購買提水設備,確保能降溫;到永義檢查,水安裝全部到位能有效降溫。
3年前,為扶持農戶盡快脫貧致富,繼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等生態富民產業后,該縣瞄準了食用菌產業。為科學決策,2010年10月,縣領導先后率縣直相關部門、鄉鎮長及部分群眾赴上海、浙江考察調研,組織專家反復研究論證,迅速決定首先在條件較好的8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設在縣科技局。爭取到省重大科技專項和省、市科技合作專項支持,先后與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與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簽訂了技術合作和“慶科20”香菇新品種科技成果轉讓協議,引進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膠囊菌種繁育與應用、香菇培養料中溫滅菌、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
為確保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專門選拔了一批22個科技特派員,其中包括浙江引進的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渠道的投資者。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由科技特派員領辦企業負責技術和市場,并且墊付菌種資金作擔保,合作社統一生產菌棒分發給農戶,農戶分戶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互利雙贏的利益保障機制。
為降低企業和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投入風險,縣財政兩年共安排5500多萬元專項資金,并鼓勵各部門努力爭取上級部門項目經費支持,主要用于食用菌基地生產廠房和大棚建設,以及設備購置和菌棒補助。同時,積極幫助企業和菇農協調信用貸款并予以貼息,充分調動和吸引了企業與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2011年1月4日,慶元技術員到位并分赴朗溪、楊柳、永義開展工作,與財政局、農行商定開設專項賬戶事宜。
2011年1月15日,早上縣委開產業調整會,中午到板溪督查廠房建設進展,下午與盧勇(科技局副局長)到永義調整廠房規劃。
2011年7月6日,與盧勇、技術員到朗溪與基地技術員一起研究降溫,明確責任;組織菇農開會強調溫度控制的重要性、風險性,立即購買提水設備,確保能降溫;到永義檢查,水安裝全部到位能有效降溫。
3年前,為扶持農戶盡快脫貧致富,繼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等生態富民產業后,該縣瞄準了食用菌產業。為科學決策,2010年10月,縣領導先后率縣直相關部門、鄉鎮長及部分群眾赴上海、浙江考察調研,組織專家反復研究論證,迅速決定首先在條件較好的8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設在縣科技局。爭取到省重大科技專項和省、市科技合作專項支持,先后與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與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簽訂了技術合作和“慶科20”香菇新品種科技成果轉讓協議,引進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膠囊菌種繁育與應用、香菇培養料中溫滅菌、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
為確保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專門選拔了一批22個科技特派員,其中包括浙江引進的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渠道的投資者。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由科技特派員領辦企業負責技術和市場,并且墊付菌種資金作擔保,合作社統一生產菌棒分發給農戶,農戶分戶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互利雙贏的利益保障機制。
為降低企業和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投入風險,縣財政兩年共安排5500多萬元專項資金,并鼓勵各部門努力爭取上級部門項目經費支持,主要用于食用菌基地生產廠房和大棚建設,以及設備購置和菌棒補助。同時,積極幫助企業和菇農協調信用貸款并予以貼息,充分調動和吸引了企業與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