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蓮縣潮河鎮劉家埠村,有個“木耳大王”——— 劉加奇。近日,記者來到他的木耳養殖基地,聽他講述自己的創富故事。
1993年秋天,劉加奇開始買來菌種和相關書籍,研究如何養殖蘑菇。
然而,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因為蘑菇養殖對溫度、濕度等細節要求很高,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起初的幾年劉加奇屢戰屢敗。有一年秋天,因為溫度沒有控制好,兩萬多斤菌種全部燒壞,一下損失了五六萬元。
劉加奇并未氣餒。在經歷了最初的失敗后,他逐漸摸索出經驗,事業從此風生水起。
2007年秋,劉加奇二度轉行,專攻木耳養殖。由于木耳和蘑菇都是食用菌,在養殖方法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一次要順利得多。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劉加奇的木耳養殖如今在當地赫赫有名。
2012年底,劉加奇的木耳養殖基地擴大到30余畝,建起大小溫室大棚6個,年產值超過100萬元,還吸收了40余名村民在農閑時節打工。
劉加奇平時關心國家、省市關于“三農”方面的政策。今年市“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和《2013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要點》中都提到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讓他十分振奮。
目前,劉加奇已經向當地政府申請實施一個名為“千戶十萬元工程”的計劃,計劃通過成立木耳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指導、采購原料、包裝銷售,帶動當地1000戶農民從事木耳養殖,每戶每年增收10萬元,共同將木耳做成年產值過億元的產業。
記者感言:農村需要更多“劉加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需要更多懂技術、有特長的鄉土能人,他們生活在群眾身邊,是大家伙看著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傳授技術更具說服力。
和劉加奇懷揣億元產業的夢想一樣,很多“土專家”也希望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更多鄉親,從而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和銷售市場,帶領大伙共同致富。
這種形勢下,有關部門應對劉加奇這樣的“土專家”給予支持,通過提供培訓機會、出臺激勵政策、搭建創業平臺等措施,積極鼓勵和引導其發揮特長,帶富更多農民。
1993年秋天,劉加奇開始買來菌種和相關書籍,研究如何養殖蘑菇。
然而,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因為蘑菇養殖對溫度、濕度等細節要求很高,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起初的幾年劉加奇屢戰屢敗。有一年秋天,因為溫度沒有控制好,兩萬多斤菌種全部燒壞,一下損失了五六萬元。
劉加奇并未氣餒。在經歷了最初的失敗后,他逐漸摸索出經驗,事業從此風生水起。
2007年秋,劉加奇二度轉行,專攻木耳養殖。由于木耳和蘑菇都是食用菌,在養殖方法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一次要順利得多。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劉加奇的木耳養殖如今在當地赫赫有名。
2012年底,劉加奇的木耳養殖基地擴大到30余畝,建起大小溫室大棚6個,年產值超過100萬元,還吸收了40余名村民在農閑時節打工。
劉加奇平時關心國家、省市關于“三農”方面的政策。今年市“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和《2013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要點》中都提到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讓他十分振奮。
目前,劉加奇已經向當地政府申請實施一個名為“千戶十萬元工程”的計劃,計劃通過成立木耳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指導、采購原料、包裝銷售,帶動當地1000戶農民從事木耳養殖,每戶每年增收10萬元,共同將木耳做成年產值過億元的產業。
記者感言:農村需要更多“劉加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需要更多懂技術、有特長的鄉土能人,他們生活在群眾身邊,是大家伙看著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傳授技術更具說服力。
和劉加奇懷揣億元產業的夢想一樣,很多“土專家”也希望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更多鄉親,從而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和銷售市場,帶領大伙共同致富。
這種形勢下,有關部門應對劉加奇這樣的“土專家”給予支持,通過提供培訓機會、出臺激勵政策、搭建創業平臺等措施,積極鼓勵和引導其發揮特長,帶富更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