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已發展成為伊春市經濟轉型、職工就業致富的主戰場之一,是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的成功典范。2013年,預計伊春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6.3億袋,其中黑木耳生產規模達6億袋,食用菌總產量達26.5萬噸,總產值達21億元,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抓結構調整,重點擴大菇類生產能力。在穩定黑木耳生產規模的同時,充分利用我市的“冷資源”發展以反季節香菇為主的菇類生產。發揮伊春天隆、烏馬河綠谷、嘉蔭益民等菇類生產、加工企業對菌戶的輻射帶動能力。2013年,重點在烏馬河區推廣綠谷菌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使香菇生產規模達到200萬袋,帶動更多職工致富。
二是抓重點項目,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帶建設。建設南部以朗鄉、南岔為重點,中部以金山屯、美溪、烏馬河為重點,北部以五營、新青、嘉蔭為重點的食用菌產業帶。重點抓好紅星區綠色園區黑木耳自動接菌生產線建設,實現黑木耳拌料、裝袋、滅菌、接菌自動流水作業,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到2015年,產業帶生產規模達到4.5億袋,其中黑木耳生產規模穩定在4.3億袋,示范帶動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6.5億袋。
三是抓標準化建設,提升產業整體水平。積極扶持、引導農民和務農職工走社會化分工的生產道路,在菌需物資供應、機械制造、菌包生產、晾曬烘干、產品銷售等各生產環節進行專業化化生產,提高各階段生產效率和標準化程度。鼓勵發展“可控式立體”黑木耳生產模式,提高人均生產經營規模和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