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在哪?
潛力巨大,技術過硬,原材料豐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是否順風順水?
“說起來,有些遺憾,直到如今,常德只生產不加工,產業處于粗放狀態。”市供銷社副主任鄧明彪搖著頭,神情傷感。
如此現狀,印證了那句時髦語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常德,2000多戶菇農,利用一技之長,背著大包小包,前往全國各地淘金。
成批的棉籽殼、秸稈等原材料,幾乎拱手相讓,低價運往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給別人發財。
看著的票子賺不到,我們要問,是哪里卡了殼?
“說白了,就是銷路問題。鮮品市場非常有限,加工的路子又沒打開。”鄧明彪一語中的。
由此看來,拉長產業鏈條,已經刻不容緩。
當然,走深加工的路子,不可能一蹴而就。
去年,馬永春千方百計引進浙江客商胡老板,準備投資6個億,建一家大型食用菌加工廠。如此一來,銷路便不成問題。可胡老板來常德轉了一圈后,一聲不響地走人了。
為什么?廠子建好后,開工便是單品上萬噸的需求量。常德雖有9萬多噸的總量,但品種多,小而全,捏不成一個拳頭,形不成單品規模,自然缺乏競爭力。沒得貨源,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明擺著虧本的買賣,誰也不愿砸那個冤枉錢。
近幾年,市供銷社、市食用菌產業協會曾引進不少客商,都因為貨源問題不了了之。
銷路問題不解決,不敢盲目擴大生產;貨源不足,又導致加工之路停滯不前,兩者互為矛盾,互相牽制,嚴重制約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
出路何在?
去年12月,市“兩會”期間,一份《大力培育食用菌產業的建議》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
沒有大基地做支撐、缺乏叫得響的品牌、標準不統一、政策難落實,就是“病癥”。政協委員肖超銀針對現實,一針見血,對食用菌產業發展弊端剖析到位。
“長沙的春華杏鮑菇,每公斤24至30元,市民還搶著買。我市永春堂、花巖溪等品牌,品質很好,就是走不出去。”提到品牌,肖超銀更憂心。
走出困境,謀得出路,是有關部門的孜孜追求。近幾年,市供銷社、市食用菌協會,吃得苦,霸得蠻,前往各省市考察調研,找差距、學經驗。一個目的,把常德食用菌產業搞上去。
看得多,見識廣,思維開,一條清晰的思路展現在我們面前:規劃先行,政策引領;培育基地,打造名牌;規范標準,塑造形象;發展加工業,拓展大市場。
2012年11月,市供銷社監事會主任戴作凡牽頭,集思廣益,一份《關于打造常德市百億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的方案,提交給市委、市政府定奪。
武陵區行動快,標準高,效果好。5家龍頭企業迅速長大,專業合作社也發展到13家,菌業規模園區投入達到3000多萬元,去年9月,武陵區榮升“全國十大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縣”,該區湘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榮膺“全國食用菌十佳專業合作社”。
去年,津市市爭取國家投資860萬元,建設萬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項目;該市農業局引進3000萬元,建設百畝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產業園。
“發展食用菌產業,常德潛力巨大,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努力把食用菌產業提高到新的水平。”市委副書記宋冬春擲地有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書寫常德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