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冬日的陽光格外燦爛。
想見市食用菌協會會長馬永春,就一個字,難。為何?各地發展食用菌熱情高漲,找他咨詢、請他講課的絡繹不絕。這不,當日上午,桃源縣召集150多名食用菌生產農戶,共商發展大計,請他做嘉賓,出主意、搞協調、做指導,好不容易才抽身風風火火趕回常德。
馬會長說,桃源今年步子邁得大,準備走集約化栽培路子,幾年時間要建成千畝食用菌基地。
說到我市食用菌產業發展,馬永春是一本“清官冊”:2012年,我市食用菌產量突破了9萬噸,產值6億多元,從業人員6萬多人。可喜的是,和2011年相比,產量增加了1萬多噸,產值增加了1億多元,從業人員增加了2000多人……
潛力多大?
常德這塊寶地,食用菌瘋長的面畫,隨處可見。
武陵區蘆荻山鄉食用菌基地內,一茬茬的香菇、平菇、金針菇比著勁兒地長。
張先鋒的大棚里,乳白色的金針茹,菌蓋飽滿圓潤,猶如顆顆寶石。
“在日本,叫‘益智菇’哩。據說,氨基酸豐富,吃得越多,人越聰明,還長記性……”說起金針茹,張先鋒就來神。
小小金針菇,能量如此大,記者長了不少見識。
最讓張先鋒自豪的是,他生產的金針菇,飄洋過海,出口到了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十幾年下來,靠食用菌收入,張先鋒可謂賺得盆滿缽滿。手里銀子充足,就老想著把事業做大。這不,原來他的基地在甘露寺,聽說蘆荻山動靜大,建設千畝食用菌產業園,他馬上跑過來湊“熱鬧”。上半年租地、整地、搭棚,忙得不亦樂乎。下半年種菇,銷售,數錢,興奮得兩眼放光。基地不大,才2畝多,已經進賬5萬多元,還有不少現貨待價而沽。
鼎城區雙橋坪鎮的劉湘平,這些年一聲不響發大財,每年都有10多萬的進賬。有人笑稱,劉家的別墅,是香菇堆起來的。
1畝食用菌,還是常規品種,1年純賺3萬多元,武陵區東郊鄉的王躍飛,家里供養一個大學生,日子過得還蠻滋潤。
……
馬永春掰著指頭,跟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一個大棚,可種金針菇、木耳兩季。冬季種植金針菇2萬袋,每袋平均出菇0.5公斤,只按每公斤6元的價格,產值就有6萬多元,除去成本,3萬元雷打不動裝進腰包;夏秋種植木耳,效益差不多,兩季下來,1畝純收入6萬多元。
的確,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種食用菌,收入是種菜的十幾倍。
放眼全省,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湖南第六大種植業,僅次于糧、棉、油、菜、果,2011年,產量達72萬噸,產值55億元,為農增收30億元,成為了我省種植業的一項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