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北頻道:唐縣注重以發展食用菌生產促農增收,目前,全縣形成以東同龍村、西唐梅村為中心的白色金針菇,以三道崗村為中心的白靈菇、杏孢菇,以北羅村、東雹水村為中心的平菇生產等9大基地,總面積9000畝,涉及13個鄉鎮、160個村、2萬余戶,總產量3.6萬噸,總產值1.4億元,種植戶年戶均增收5000元。蘑菇收獲時節,在唐堯大地上,處處可以聞到蘑菇飄香。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今年對俺來說又是一個豐收年,俺種了一個金針菇大棚,收入近萬元。”4月5日,筆者來到唐縣東同龍村村口時,正在蘑菇大棚里忙乎的村民穆文坡說起種金針菇的收成時快人快語,一臉的喜悅。
東同龍村位于縣城北9公里的淺山丘陵區,全村345戶,1300多口人,他們從1996年開始種植金針菇,已經由當時的7個大棚發展到目前的400多個。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引進種植杏孢菇、白靈菇兩個高檔食用菌新品種,已經發展到80多個棚,目前,該村蘑菇種植戶已達到260多戶。村黨支部書記穆文軍介紹說:“今年俺村種蘑菇共投資280萬元,投料2000噸,年產量達到1600噸,純收入可達320萬元,僅此一項俺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該村因種蘑菇發了財,成為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專業村。
僅有125戶,486口人的齊家佐鄉三道崗村,今年杏孢菇大棚達到720多個,并帶動了周邊北洪城、管家佐等18個村的食用菌生產。村民左浩威一下種了三個大棚,他說,今年在杏孢菇價格偏低的情況下,一個棚的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
服務為食用菌發展助力
“杏孢菇后期管理及棚室管護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4月3日,在唐縣大馬莊村的杏孢菇大棚里,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侯興軍正在給菇農們講解著。大馬莊村是第一年種植杏孢菇,縣農業部門給了他們特殊的“照顧”,農業技術員每兩天就到村里來一次,就杏孢菇生產遇到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全程服務。
該縣農業局農技人員還分成山上、山下兩個組,每天巡回到各個食用菌種植點,進棚入室作分戶培訓;聘請省市專家、教授到村里講課,提高了菇農們種植技術水平。
為了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將食用菌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去年10月份,由該縣農業部門技術員、食用菌種植大戶、專業村村干部、銷售人員等280人組成的“唐縣食用菌協會”正式掛牌。更有效地為發展、推廣食用菌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
菇香四溢滿眼春
3月27日上午,春光明媚,微風習習。唐縣齊家佐鄉三道崗村的杏孢菇交易市場里,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趕集人??河北省農業廳領導及省食用菌專家。當他們看到市場里交易的杏孢菇不僅個大、白嫩,而且沒有裂痕時,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稱贊到:“都說唐縣三道崗的杏孢菇質地好,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爾后,專家們又來到菇農的大棚里,現場為他們提了許多指導性建議。這是2005年河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在唐縣召開,專家實地參觀的一幕。
近年來,唐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其中“唐花”牌平菇、“白玉”牌金針菇被河北省評為名優農產品,為了促進產品銷售,該縣建立了三道崗、東同龍、東雹水等9個遍布全縣的食用菌交易市場,同時,通過網上發布信息、電話等形式吸引了廣東、上海、黑龍江等地客商到唐縣設點收購,使菇農們的蘑菇銷往山東、內蒙、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唐縣也因而成為遠近聞名的“河北省食用菌 ”之鄉。3月26日,來自全省11個市,28個縣的農業部門專業人士,和省里9名食用菌專家特意來到唐縣,召開了這次會議。專家們為唐縣發展食用菌勾畫了更加輝煌的藍圖,也為唐縣的食用菌發展增添了滿眼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