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縣農業主導產業持續發展
(一)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
食用菌是寧陜傳統產業。成為省內最早從事食用菌生產的縣。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曾是西北五省最大的椴木香菇和黑木耳的生產縣,曾有“食用菌王國”、“香菇集散地”之美稱。
近年來,我縣堅持草木并舉的方針,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規模、科學管理、提高品質、保護資源、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通過出臺規范食用菌生產管理、加大技術培訓指導、整頓規范菌種市場、積極培育食用菌龍頭企業等有效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2011年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2個鎮,全縣有70%的村、4560余農戶、12500余人從事袋料食用菌產業,發展袋料食用菌1680萬袋(草腐菌180萬袋),產量達到3355噸,占全市食用菌總產量的60%以上。綜合產值達到1.2個億,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1200元以上,生產戶均純收入3萬元以上,生產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了5000元,目前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覆蓋農戶、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個三分之一,資源消耗沒增加,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加,且成為農民當家致富項目。
(二)道地中藥材產業穩步發展
近年來,我縣堅持走仿生態種植路子,適應市場,路子越走越寬。以豬苓、天麻為主的秦嶺優質道地中藥材地存總量已達到150萬窩,每平方米可收入200元以上, 2011年林下藥材產量達到余900噸,收入7500萬元,產值3.1億元以上,實現農民增收300元以上,城關鎮旬陽壩村、七里村,2011年年新種豬苓5萬窩,累計地存達到8萬窩。當年開挖3萬窩,實現產值750萬元,此項產業全村人均收入達2038元,豬苓產業已成為鎮旬陽壩村、七里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群眾形象的把豬苓稱為“黑色烏金”。嘗到甜頭的藥農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窩一頭豬、十窩一頭牛、百窩萬元戶、千窩小洋樓”。豐富鎮北溝村全村110戶344人,95%的農戶發展天麻,2011年發展天麻12萬窩,收入70萬元。
(三)特色水產養殖快速發展。近年來,大鯢、鱒魚養殖給我縣農民帶來了很大的收益,農民養殖的積極性越來越高。2011年全縣鱒魚養殖面積2000平方米,銷售成品魚6500公斤,實現銷售收入52萬元,全縣人均收入11元。
2011年大鯢養殖面積達20000平方米,現存產品魚7500公斤,銷售價每公斤2000元。全縣人均增收30元。
(四)種植和畜牧產業優化發展。加強華嚴等村的設施蔬菜建設,使無公害蔬菜、大棚蔬菜優化發展。全縣計劃2011年新增大棚300畝,每畝純收入1萬元,人均可增收65元;發展生豬出8萬余頭,肉類總產量4000余噸。
(五)干果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標準化板栗園21萬畝,優質黑桃園10萬畝,其中標準化質黑桃園5萬畝,2011年全縣板栗產量達3320噸,實現產值1660萬元;黑桃產量1166噸,產值2332萬元,板栗黑桃為主的干果產業提供農民人均收入684元。
(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截止目前,寧陜縣秦南食用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完成投資260萬元。核心區集中流轉土地125畝,其中,基地指揮部流轉土地15畝,土地已平整,彩鋼活動辦公房、鋼架廠房已搭建,圍墻、附屬設施、綠化帶等正在施工和完善,新建10畝鋼結構食用菌培養棚已投入使用,生產新品種香菇30萬袋,占今年70萬袋生產計劃的43%。核心區生產基地流轉土地110畝,建設采用一網一膜雙層鋼結構大棚,目前已建大棚40畝,預計今年年底完成已流轉土地設施建設任務,計劃用2年時間實現核心區鋼結構食用菌大棚全覆蓋。
二、我縣農業產業主導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縣的特色優勢產業經過多年探索發展起來的一項比較成熟的產業,該項目在推動農村科技進步,引領農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但在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基地建設比較滯后。一是基地規模不夠大。全縣除食用菌產業外,其它特色產業還沒有形成較大規模。潛力較大的豬苓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板栗園雖有21萬畝,但標準化程度低。二是產業覆蓋面較窄。天麻、黑桃、冷水魚養殖宜全縣推廣,目前也只是部分區域發展,部分鎮尚沒有形成產業基地,少數村還沒有主導產業。三是產業基地標準低。由于縣級財力弱、項目少、加之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投入較大,制約了我縣標準化產業基地大發展。如豬苓發展潛力很大,但種植成本高,一平方米成本在150元左右,產生效益需四年。
(二)龍頭企業薄弱。一方面,全縣工業化程度低,對農業反哺能力弱,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還停留在政治口號層面上,沒有形成機制。另一方面,縣內缺乏以農副產品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現有的涉農企業以食用菌、臘肉、豆腐干加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大多企業加工是初級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特別是生產、養殖環節、全縣僅有3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菌、藥、果、魚”四大主導產業至今還沒有一個深加工企業。
(三)服務體系不健全。一科技推廣力量薄弱。四大產業涉及農業、林業、水利、藥材和食用菌辦公室四部門,全縣四部門專業人才只有51人,目前還沒有中藥材和食用菌方面的專業人才,很難承擔全縣主導產業發展科技推廣任務。二是產業環節關聯度松散、農戶與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之間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還沒形成的產業化經營體制和技術服務體系。三是專業合作組織不發達。全縣目前登記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5家,其中發展較成熟且發揮作用的只有旬寶豬苓專業合作社、匯誠食用菌合作社和龍泉大鯢養殖合作社3個。
三、發展我縣主導產業的建議
(一)加強產業領導,推動產業升級。經過全縣上下的多年努力,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初步形成了以林業資源為依托的藥菌、干果產業,以冷水養殖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和傳統的畜牧養殖產業,食用菌和以天麻、豬苓為主的藥材產業產值分別突破億元。為此,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突破發展的領導,全面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升級,一要加強領導,搞好服務,把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要堅定發展信心,堅持發展“菌、藥、果、魚”四大主導產業思路不動搖,一屆接著一屆干,把四大主導產業做強做大。力爭“十二五”末,食用菌、藥材產值各達2億以上,干果、冷水魚養殖、畜牧養殖產值各達1.5億以上,使農業主導產業增加農民人均收入2000以上。二要加強協調,搞好配合。各鎮、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調配合,整合涉農各個要素,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和扶持農村各個產業突破發展。三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由于農村產業由縣政府三位副縣長具體分管,資源分散,縣委常委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應不定期專題研究產業發展,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產業發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二)加大產業扶持,助力產業發展。
一要爭項目扶持。結合國家惠農政策,深入調查,選好項目、搞好論證,積極爭取省、市的扶持。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部門互動、資金捆綁”的方針,集中財力抓農業產業園區,推行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發展模式,全力打造農業精品工程。
二要加強科技扶持。現代農業以科技為支持,我縣農業各產業都存在專業技術人員少,科技宣傳不到位,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慢,對產業技術指導不力等問題,建議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東風,結合“農業科技年”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整合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選派二分之一的人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辦法,重點進行特色產業科技知識的培訓、學習,并從事特色產業推廣服務。有效緩解我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人員少的局面。
三要加大金融扶持。加大信貸資金支持,擴大民間資金的投入的比重,下功夫招商引資,多措并舉、齊心協力解決我縣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匱乏的問題。
(三)加快體系建設,提高產業質量。
一要強力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強力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培育一批產業大戶,真正建成一批產業基礎扎實、效益較好,輻射帶動明顯的產業基地,實現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經營,以基地建設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二要壯大龍頭企業。要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解放思想,集中精力,認真解決產業無龍頭、龍頭少、龍頭弱的問題,以促進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三要加強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發展壯大旬寶專業合作社和秦南菌業等有一定影響和基礎的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扶持新建一批專業合作社,拓寬干果、特色養殖、蔬菜等產業社會化服務專業社空間。大力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業服務組織,為產業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服務,從科、工、貿等方面不斷完善農業綜合服務功能,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四)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食用菌、豬苓、天麻生產離不開木材。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產業發展應有控有擴,按資源承載能力科學配置,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通過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減少產業對資源的依賴,要以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為契機,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引導農戶栽植白楊、刺槐等速生林,積極培植后備資源,繼續推廣“沼菌結合”模式,大力發展水電和農村沼氣。積極做好羊肚菌、牛肝菌的野外促繁工作。建立珍稀食用菌試驗,示范、推廣基地,使農業走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