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產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牡丹江市社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為主題,在全市開展食用菌“科技促進年”活動,深入開展大聯合、大協作,推進食用菌科技快速進村、入戶,全面開展了食用菌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一是加快成果轉化。大力推廣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掛袋栽培、替代料栽培、菌包聯合體生產、菌包工廠化等15項先進的栽培技術及生產模式進行全面推廣,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反季節黑木耳、猴頭菇的栽培比重,提高比較效益。2012年,全市黑木耳小孔栽培規模達到25億袋,占黑木耳總栽培量的80%;反季節黑木耳、猴頭菇栽培量達到6.3億袋,占全市總栽培規模的20%。二是加強科技指導。組織黑龍江省微生物研究所專家、市食用菌協會專家、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專家及鄉土專家,針對性的開展“點菜式”培訓,入村入戶指導技術、解答問題。2012年5縣(市)、4城區共舉辦現場會、技術培訓班、專題講座390多場次,培訓菌農4萬人次,共印發各類技術傳單5萬余份,大大提高了廣大菌農科技素質和栽培水平。科技成果的廣泛推廣普及,也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012年,專業合作社鄉(鎮)達到45個,百萬袋專業村達到320個,帶動農戶5.6萬戶。
二、食用菌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一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東寧雨潤、海林北味、牡丹江中龍、龍飛等精深加工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加快了我市由食用菌生產大市向加工大市的轉變。海林北味菌業公司已躍升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快速成長,食用菌龍頭企業達到25戶,2012年全市食用菌加工量預計達到12萬噸(鮮品)。二是龍頭企業、專業社帶動強勁。大力實施專業合作社和土地流轉“雙帶動”戰略,引導加工企業自建、領建食用菌基地、園區,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食用菌生產由田間地頭向市場端頭拓展,由產供銷向銷供產轉變。加工企業實現了企業在保障加工原料供給充足的同時,廣大菌戶也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實現了“雙贏”。 2012年海林北味菌業在海林市二道鎮、三道鎮、海林鎮、山市鎮等地建設多個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也使“北味”品牌享譽省內外。
三、基地園區化建設成果顯著。牡丹江市社為引領食用菌產業向科技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全市推廣了東寧縣黑木耳“地產+集散”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建設,打造東寧北河沿黑木耳標準化示范區、海林猴頭菇標準化示范園區等一批的高質量示范樣板。2012年,全市新建標準化示范園區40多個,高標準完善了園區內的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標準化普及率達到90%以上。海林市啟動建設了占地2平方公里食用菌產業園,已入駐森茂菌業等4戶企業,有效地提升了海林市菌業的業界影響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食用菌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重點從品牌、質量、市場入手,提升全市食用菌綠色有機食品的市場占有率。一是發揮品牌效益。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進一步培育整合“北味”、“維多寶”、“中龍”、“叢名”等知名品牌,提升東寧黑木耳、海林猴頭菇等品牌價值。2012年,全市食用菌馳名、著名品牌達到10個。二是嚴格質量安全。加強食用菌產品質量監管,擴大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規模,進一步提高食用菌綠特產品的信譽度。加大宣傳、指導、推廣力度,提高生產加工企業、菌農對綠色有機食品的認知度,引導推廣綠色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嚴格執行綠色有機食品種植生產操作規程,不斷擴大綠色有機食用菌栽培種植基地面積。2012年全市食用菌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規模達2.5億袋(塊),東寧黑木耳、海林黑木耳、海林猴頭菇3個地理標志達到國家認證。三是市場功能不斷完善。東寧雨潤、海林農產品、穆棱東北山貨等域內市場功能、流通網絡建設,提高了食用菌現代化運營水平。全國最大的黑木耳批發市場--東寧雨潤黑木耳產業集群今年完成生產線投產和博物館開放,一期工程已建成運營,啟動了商住區和倉儲二區建設。市場交易、產品加工、倉儲物流、質量檢測、科技研發、文化展示等功能已經初步顯現。穆棱東北山貨交易大市場通過“產銷訂單”、“最低保護價”等形式形成了“市場+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產加銷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海林北味融資2億余元新建占地24萬平方米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一期工程正在施工建設。2012年,全市主要食用菌批發市場交易量預計達到180萬噸(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