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八桂大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呈現在眼前:頂頂大棚布滿田間,朵朵食用菌越冒越大,收獲的喜悅寫在菇農的臉上,鮮美的菇香在空中飄蕩。橫縣、全州的雙孢蘑菇,靈川、興安的金針菇,荔浦、金秀的香菇,宜州的秀珍菇,八步的杏鮑菇……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統計數據表明,廣西食用菌生產面積從2002年的0.57億平方米猛增到2011年1.25億平方米﹔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93.08萬噸,總產值60.88億元,連續10年創歷史新高。多個品種躍居全國前列,其中野生正紅菇總產居全國第一,雙孢蘑菇、秀珍菇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金福菇、茯苓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栽培面積超百萬平方米的縣(市、區)有30個,產值超億元縣(市、區)達到18個。食用菌已成為廣西總產值僅次于糧、糖、桑、果、菜之后的第六大作物,2012年度預計總產量將首次超過100萬噸。目前全區食用菌行業從業者達83.49萬人,其中菇農有42.13萬人。
優勢明顯,廣西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
食用菌,作為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古代號稱“山珍”佳肴,現時美譽“上帝食品”,世界糧農組織譽之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行情的看漲,催生了國內食用菌產業的蓬勃興起。2005年,自治區領導審時度勢,抓住廣西發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把食用菌產業列入重點培育的農業新興優勢產業來抓。
——氣候適宜。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在16-23℃之間,降雨量在1000-2800毫米,雨水多,濕度大,能滿足大多數食用菌栽培的要求。
——原料豐富。廣西是我國的蔗糖、桑蠶、木薯生產第一大省,每年有400萬噸桑枝、1200多萬噸蔗渣、150多萬噸木薯稈、1200萬噸稻草、300萬噸玉米稈產出,還有大量的森工商品材下腳料、果園修剪枝條等,均可用于栽培食用菌。
——勞力充足。廣西農業人口比例較大,季節性的勞動力富余,急需尋找就業機會,這為發展食用菌生產提供較為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保障。
——區位明顯。廣西沿海、沿江、沿邊,現有邊境口岸11個,沿海有欽州、防城港、北海等北部灣港口群,是中國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大陸距東盟各國最近的港口。地緣優勢為食用菌產品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出口貿易大市場。
強勢打造,廣西食用菌產業成朝陽產業
面對得天獨厚的優勢,廣西化自然資源為產業資源,向科技要產業,向資源要產業,把食用菌產業做成了朝陽產業。
——領導重視。近年來,廣西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營造食用菌產業濃厚的發展氛圍。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自治區政府主席馬?,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際瓦,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等領導多次深入食用菌主產區考察調研,給予關心和支持。各級政府從財政資金上大力扶持,近幾年,僅自治區級財政就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食用菌產業連續列入了“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十二五”規劃﹔同時,2011年成立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是國內首先成立體系的5個省區之一。領導的高度重視、政府的持續推動,給廣西食用菌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科技創新。近年來,廣西農業部門、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大膽引進、選育和示范推廣了雙孢蘑菇、云耳、香菇、靈芝、茶樹菇、金福菇等一批食用菌新品種﹔率先研究和示范利用桑枝、木薯桿、桉樹糠等資源進行代料栽培,實現了生產原料本地化﹔創新改進了桑枝粉碎機械、秀珍菇移動打冷設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因地制宜創新發掘栽培模式,一批“稻-稻-蘑菇”、“早玉米-稻-蘑菇”、“果園+菇”、“林下+菇”、“蠶房+菇”、“烤煙房+菇”等生產新模式應運而生。栽培技術和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了食用菌產量提高、質量提升、效益增加。
——龍頭帶動。廣西堅持“培育一批、改造一批、引進一批、壯大一批”的原則,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中心農戶和骨干農民,促成了一批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龍頭,如廣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興安縣宏旺菌業發展有限公司、宜州市宜源桑桿菌業有限公司、柳城縣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等。這些企業以關鍵技術為核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前端帶領并團結了分散種植的菇農,中間開展產品精深加工與品牌開發,后端連接廣闊的市場,實現了食用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發揮了明顯的龍頭輻射作用。
——示范推動。近幾年,各地結合實施廣西千萬畝秋冬種產業開發行動計劃、廣西千萬畝農作物間套種技術示范推廣行動計劃等科技行動,因地制宜廣泛創建示范樣板,每年自治區都扶持建設示范樣板點超過100個。幾年來,全區累計舉辦“科技興菌”各種培訓班8490場(次),發放技術數據154萬份,培訓90萬人次。示范的推動和培訓班的舉辦,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食用菌的積極性,促進菇農按標準化生產,確保了質量安全。
——引智引資。廣西通過“借腦興菌”,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玉教授、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謝寶貴導師以及王澤生教授,到廣西考察調研和座談交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內引外聯、以菇會友的方式,到國內先進省、市參觀取經,引進了福建、四川、浙江等省的企業和老板超過50家(個)到廣西從事食用菌生產及加工。
六大跨越,廣西食用菌產業連年創新高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廣西多舉措強力推進食用菌,促進了一個新產業的興起,實現了“六大”跨越。
——規模大增加。近十年,廣西食用菌生產從小到大,經歷了一個快速擴張的過程。據統計,廣西食用菌生產面積在2002年度僅有0.57億平方米,到2011年度已猛增到1.25億平方米,規模擴大了1.19倍,有30個縣(市、區)的栽培面積超過了百萬平方米,小作物已搖身變成了大產業。
——區域大突破。目前廣西食用菌已形成了不同品種的優勢主產區,一條從全州-興安-靈川-臨桂-荔浦-八步-鹿寨-柳城-宜州-武宣-金秀-覃塘-橫縣-青秀-浦北-欽南等縱貫南北的食用菌產業帶赫然而出,引人注目。
——周期大延長。通過引導發動、示范推廣,廣西云耳、秀珍菇、金福菇、夏香菇、靈芝、竹蓀等一批中高溫名優品種生產逐步推開,比重逐年增加,其中中高溫品種——秀珍菇產量從2002年的幾乎為零發展到2011年的4.14萬噸。高、中、低溫型菇搭配,實現了由單一冬季栽培向周年生產的發展,有效填補了夏秋季節食用菌供應的不足。
——產量大增加。廣西食用菌主要生產品種有雙孢蘑菇、平菇、香菇、木耳、金針菇和秀珍菇等。2011年度廣西食用菌鮮品總產量93.08萬噸,比2002年度的12.03萬噸增長了674%,翻了近七倍。
——效益大提高。廣西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這幾年,也正是銷售行情持續上漲的幾年,2011年度廣西食用菌鮮品總產值達到了60.88億元,比2002年度的5.00億元增長了1118%,翻了十一倍﹔有18個縣(市、區)的產值超過了億元。在廣西,因菇強縣、因菇興鎮、因菇富農的新典型層出不窮、亮點紛呈。實踐證明:食用菌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一個“短、平、快”的好產業,它的投入產出比在1:2至1:8之間,最高可達1:15。種植食用菌,畝產值少則1.5萬元,多的超過10萬元,實現“萬元田”輕輕松松。
——產業大提升。近年來,廣西以良種、良法、產業化為基本思路,在發展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菌政管理、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推進了食用菌產業快速提升,產品更加多樣化、方便化、高質化,產業更加規模化、規范化、有序化。
展望前景,廣西食用菌產值鎖定百億元目標
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種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將食用菌優勢產區的發展作為全區五大蔬菜優勢產區之一加以打造﹔《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十二五”期間,廣西食用菌綜合生產能力要有大步提高,到2015年,全區總產量達到170萬噸,年均增長15%,總產值百億元,進入全國食用菌主產大省前列。
目前,廣西各級農業部門已達成共識: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深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林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引領健康飲食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出口創匯的重要途徑。他們決心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富民強桂”新跨越,勇于創新,克難攻堅,力爭實現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宏偉目標,把食用菌產業真正做成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
統計數據表明,廣西食用菌生產面積從2002年的0.57億平方米猛增到2011年1.25億平方米﹔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93.08萬噸,總產值60.88億元,連續10年創歷史新高。多個品種躍居全國前列,其中野生正紅菇總產居全國第一,雙孢蘑菇、秀珍菇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金福菇、茯苓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栽培面積超百萬平方米的縣(市、區)有30個,產值超億元縣(市、區)達到18個。食用菌已成為廣西總產值僅次于糧、糖、桑、果、菜之后的第六大作物,2012年度預計總產量將首次超過100萬噸。目前全區食用菌行業從業者達83.49萬人,其中菇農有42.13萬人。
優勢明顯,廣西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
食用菌,作為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古代號稱“山珍”佳肴,現時美譽“上帝食品”,世界糧農組織譽之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行情的看漲,催生了國內食用菌產業的蓬勃興起。2005年,自治區領導審時度勢,抓住廣西發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把食用菌產業列入重點培育的農業新興優勢產業來抓。
——氣候適宜。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在16-23℃之間,降雨量在1000-2800毫米,雨水多,濕度大,能滿足大多數食用菌栽培的要求。
——原料豐富。廣西是我國的蔗糖、桑蠶、木薯生產第一大省,每年有400萬噸桑枝、1200多萬噸蔗渣、150多萬噸木薯稈、1200萬噸稻草、300萬噸玉米稈產出,還有大量的森工商品材下腳料、果園修剪枝條等,均可用于栽培食用菌。
——勞力充足。廣西農業人口比例較大,季節性的勞動力富余,急需尋找就業機會,這為發展食用菌生產提供較為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保障。
——區位明顯。廣西沿海、沿江、沿邊,現有邊境口岸11個,沿海有欽州、防城港、北海等北部灣港口群,是中國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大陸距東盟各國最近的港口。地緣優勢為食用菌產品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出口貿易大市場。
強勢打造,廣西食用菌產業成朝陽產業
面對得天獨厚的優勢,廣西化自然資源為產業資源,向科技要產業,向資源要產業,把食用菌產業做成了朝陽產業。
——領導重視。近年來,廣西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營造食用菌產業濃厚的發展氛圍。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自治區政府主席馬?,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際瓦,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等領導多次深入食用菌主產區考察調研,給予關心和支持。各級政府從財政資金上大力扶持,近幾年,僅自治區級財政就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食用菌產業連續列入了“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十二五”規劃﹔同時,2011年成立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是國內首先成立體系的5個省區之一。領導的高度重視、政府的持續推動,給廣西食用菌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科技創新。近年來,廣西農業部門、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大膽引進、選育和示范推廣了雙孢蘑菇、云耳、香菇、靈芝、茶樹菇、金福菇等一批食用菌新品種﹔率先研究和示范利用桑枝、木薯桿、桉樹糠等資源進行代料栽培,實現了生產原料本地化﹔創新改進了桑枝粉碎機械、秀珍菇移動打冷設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因地制宜創新發掘栽培模式,一批“稻-稻-蘑菇”、“早玉米-稻-蘑菇”、“果園+菇”、“林下+菇”、“蠶房+菇”、“烤煙房+菇”等生產新模式應運而生。栽培技術和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了食用菌產量提高、質量提升、效益增加。
——龍頭帶動。廣西堅持“培育一批、改造一批、引進一批、壯大一批”的原則,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中心農戶和骨干農民,促成了一批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龍頭,如廣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興安縣宏旺菌業發展有限公司、宜州市宜源桑桿菌業有限公司、柳城縣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等。這些企業以關鍵技術為核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前端帶領并團結了分散種植的菇農,中間開展產品精深加工與品牌開發,后端連接廣闊的市場,實現了食用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發揮了明顯的龍頭輻射作用。
——示范推動。近幾年,各地結合實施廣西千萬畝秋冬種產業開發行動計劃、廣西千萬畝農作物間套種技術示范推廣行動計劃等科技行動,因地制宜廣泛創建示范樣板,每年自治區都扶持建設示范樣板點超過100個。幾年來,全區累計舉辦“科技興菌”各種培訓班8490場(次),發放技術數據154萬份,培訓90萬人次。示范的推動和培訓班的舉辦,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食用菌的積極性,促進菇農按標準化生產,確保了質量安全。
——引智引資。廣西通過“借腦興菌”,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玉教授、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謝寶貴導師以及王澤生教授,到廣西考察調研和座談交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內引外聯、以菇會友的方式,到國內先進省、市參觀取經,引進了福建、四川、浙江等省的企業和老板超過50家(個)到廣西從事食用菌生產及加工。
六大跨越,廣西食用菌產業連年創新高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廣西多舉措強力推進食用菌,促進了一個新產業的興起,實現了“六大”跨越。
——規模大增加。近十年,廣西食用菌生產從小到大,經歷了一個快速擴張的過程。據統計,廣西食用菌生產面積在2002年度僅有0.57億平方米,到2011年度已猛增到1.25億平方米,規模擴大了1.19倍,有30個縣(市、區)的栽培面積超過了百萬平方米,小作物已搖身變成了大產業。
——區域大突破。目前廣西食用菌已形成了不同品種的優勢主產區,一條從全州-興安-靈川-臨桂-荔浦-八步-鹿寨-柳城-宜州-武宣-金秀-覃塘-橫縣-青秀-浦北-欽南等縱貫南北的食用菌產業帶赫然而出,引人注目。
——周期大延長。通過引導發動、示范推廣,廣西云耳、秀珍菇、金福菇、夏香菇、靈芝、竹蓀等一批中高溫名優品種生產逐步推開,比重逐年增加,其中中高溫品種——秀珍菇產量從2002年的幾乎為零發展到2011年的4.14萬噸。高、中、低溫型菇搭配,實現了由單一冬季栽培向周年生產的發展,有效填補了夏秋季節食用菌供應的不足。
——產量大增加。廣西食用菌主要生產品種有雙孢蘑菇、平菇、香菇、木耳、金針菇和秀珍菇等。2011年度廣西食用菌鮮品總產量93.08萬噸,比2002年度的12.03萬噸增長了674%,翻了近七倍。
——效益大提高。廣西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這幾年,也正是銷售行情持續上漲的幾年,2011年度廣西食用菌鮮品總產值達到了60.88億元,比2002年度的5.00億元增長了1118%,翻了十一倍﹔有18個縣(市、區)的產值超過了億元。在廣西,因菇強縣、因菇興鎮、因菇富農的新典型層出不窮、亮點紛呈。實踐證明:食用菌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一個“短、平、快”的好產業,它的投入產出比在1:2至1:8之間,最高可達1:15。種植食用菌,畝產值少則1.5萬元,多的超過10萬元,實現“萬元田”輕輕松松。
——產業大提升。近年來,廣西以良種、良法、產業化為基本思路,在發展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菌政管理、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推進了食用菌產業快速提升,產品更加多樣化、方便化、高質化,產業更加規模化、規范化、有序化。
展望前景,廣西食用菌產值鎖定百億元目標
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種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將食用菌優勢產區的發展作為全區五大蔬菜優勢產區之一加以打造﹔《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十二五”期間,廣西食用菌綜合生產能力要有大步提高,到2015年,全區總產量達到170萬噸,年均增長15%,總產值百億元,進入全國食用菌主產大省前列。
目前,廣西各級農業部門已達成共識: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深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林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引領健康飲食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出口創匯的重要途徑。他們決心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富民強桂”新跨越,勇于創新,克難攻堅,力爭實現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宏偉目標,把食用菌產業真正做成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