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援藏,堅持推動以增強地區“造血”功能為主旨的項目和特色產業建設,一直是近年來廣東對西藏林芝地區進行對口援藏工作的一大亮點。近日,記者在廣東省微生物所采訪時獲悉,多年來,該所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做大食用菌技術援藏的蛋糕,有力推動了當地食用菌研究與應用的發展。
微生物所與西藏的合作由來已久,上世紀就曾獲得過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勵。而從2009年開始,該所進一步推動西藏林芝地區食藥用菌研究和生產的發展。
2011年,微生物所所長吳清平率領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考察團及食藥用菌援藏工作組赴西藏林芝地區,與林芝地委行署、科技局和廣東援藏工作隊的領導進行了深入探討。雙方確定將向廣東省科技廳申請項目“西藏林芝地區食藥用菌資源研究及優良品種栽培示范”。
不久該項目即獲批準。同時,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地區食藥用菌科研基地也隨之誕生。
緊接著,科技人員開始把該所的食藥用菌研究成果在林芝地區推廣,并通過開展合作進行食藥用菌資源開發、種質選育等研究,指導當地科技局的科研人員,為林芝地區培養食藥用菌的研究人才。
該所食用菌研發中心副主任楊小兵研究員也多次帶隊入藏,指導和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培植各種藥用菌和食用菌。目前,杏鮑菇、秀珍菇等珍稀品種已經在高原氣候條件下相繼出菇。實驗結果證明,這些食用菌完全能夠適應林芝地區氣候。
與此同時,廣東的科技人員與林芝科技局技術人員還赴米林等地進行野生食藥用菌品種的采集,并進行拍照存檔、初步鑒定、標本保藏等工作,以滿足后續實驗工作需要。
而今年,在廣東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該所繼續與林芝地區科技局合作開展食用菌科技援藏工作。
據介紹,除繼續往年援藏工作之外,今年7月,該所還在廣州舉辦林芝地區食藥用菌技術人員培訓班。來自林芝地區各縣的8名技術人員,在近20天的學習生活中,牢固掌握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過程等知識,他們將會把從廣東省微生物所得到的“科技火種”,播撒到家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