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產量大幅提高,已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之一。目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已超過世界食用菌總產量的65%,出口量占全球食用菌貿易量的40%。自2004年以來,我國食用菌出口持續增長,以上海口岸為例,去年前3季度共出口各類食用菌2.2萬噸,價值7572萬美元,分別比前年同期增長15.3%和22.3%。
上海海關的有關信息顯示,目前上海口岸出口食用菌以鮮菌或冷藏菌類為主,去年1―9月,出口鮮或冷藏的各種食用菌4881萬美元,同比增長11.6%,占口岸食用菌出口總值的64.5%;干制食用菌出口增速較快,出口1588萬美元,增長74.7%。此外,出口食用菌罐頭522萬美元,增長31.4%;出口鹽水及暫時保藏的食用菌349萬美元,增長36.1%。上海口岸食用菌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2004年前3季度,上海口岸對日出口食用菌6265萬美元,增長14.4%,占食用菌出口總額的94.3%。此外,對歐盟出口437萬美元,增長33.6%;對美國出口373萬美元,增長55.7%。
在食用菌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一些影響我國食用菌國際競爭力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例如,我國相關標準體系較為落后,出口食用菌容易遭遇國外的環保壁壘。目前僅在農藥殘留限量的指標上,國際食品法典有2572項標準,歐盟有22289項,美國有8669項,日本有9052項,而我國只有484項,較國際標準還有很大距離。此外,我國食用菌主要出口至日本、歐盟和美國,然而近年來遇到的農產品環保壁壘層出不窮,出口市場的過分集中導致了較高的市場風險。出于上述原因,我國食用菌的部分品種出口價格持續下跌,以上海口岸為例,去年1―9月,鹽水及暫時保藏的食用菌平均出口價格下跌了1%;干制的食用菌平均出口價格跌幅高達9%。業內有關人士因此建議國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食用菌種進行保護,并盡快建立切合中國實際,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確保我國出口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商業行會應積極引導企業的出口行為,開拓國際市場,穩定出口價格,使食用菌出口保持健康的增長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