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筆者來到恩施市龍鳳鎮三龍壩村華潤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但見菇棚外建筑工地上熱火朝天,一位重慶口音的技術員正在指導工人修建食用菌保溫滅菌灶。“這種灶是獲得專利的。我建的是湖北第二家,省工節能不說,主要是升溫快,滅菌徹底。這幾天趕工期,搶在入冬前建好,還指望年底有個好收入呢。”見有客人來訪,合作社負責人向春華高興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新技術。
說起種植食用菌的創業之路,向春華向我們道出其中的艱辛。2009年,向春華一家和眾多移民一樣,從沙地鄉水布埡工程庫區搬遷到龍鳳鎮三龍壩村。如何利用好移民補償款,年輕的向春華給父母買好房后,就外出打工掙錢,哪樣找錢往哪兒鉆。
春節回家,看到左鄰右舍都有種蔬菜的習慣,便捷的交通讓許多村民往返一個上午,錢就到手了,家家戶戶過得很殷實。向春華萌發了承包田土發展蔬菜的念頭。他到州城各大菜市場了解到,香菇和平菇俏銷,于是和妻子商量回家發展食用菌。
想來容易做來難。從事食用菌種植第一年,夫妻倆靠復制別人的技術進行栽培,結果生產出的5萬多個菌包成活率不足3%。看見菇棚里一排排只長雜菌不出菇的菌包,全家人心急火燎,15萬元的移民補償款打了水漂。
2010年8月,向春華請來有著多年種植食用菌經驗的師傅進行技術指導,并從易栽培的平菇開始種植。從菇棚的搭建、氣溫的掌控、析材料的取舍,到母種轉管、原種擴繁,從培養基的配置到滅菌的技巧,夫妻倆不敢有半點馬虎。漫長等待之后,當幾支試管中誕生出來的菌種把5萬多個菌包內黑色的培養料轉化成白色的菌絲,又長出菇袋時,夫妻倆相擁而泣。
秋冬季節是食用菌的銷售旺季,每天成批的蘑菇運入市場,向春華開始計劃擴大種植規模。2011年6月,在恩施市農業局和移民局的幫助下,注冊成立了潤華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2011年,向春華種植的平菇和香菇一路俏銷,打入州城各大市場,首次實現年收入過50萬元。
如何讓菌類食品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一道放心佳肴?外出考察后,向春華得知食用菌立體栽培規模化發展前景看好,于是先后到四川和重慶,與獲得專利技術的廠家洽談合作事宜。今年投入30多萬元,請來重慶的專家,將食用菌低碳高效保溫滅菌灶專利技術應用到合作社。向春華信心滿懷地說:“明年合作社的收益將翻番,到時就能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來。”(原標題:蘑菇撐開幸福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