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陜縣在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中以強有力的行政推動和資金扶持為支撐,以建設產業基地為依托,以推進深加工為“引擎”,以加強科技研發為動力,以完善市場流通為突破,將小小蘑菇做成了大產業。
寧陜傳統的食用菌產品以段木生產為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發展到最高峰,常年飽有量達到30萬架,產量近1000噸,并形成了從制種、接菌、管護、生產、營銷一整套的網絡體系,食用菌生產成為農民收入的當家項目。據資料顯示:當時寧陜食用菌的產量等于臺灣全島的產量,占到全國出口總量的1/8,成為西北地區的主要集散地,被美譽為“食用菌王國”。
在寧陜縣秦南菌業產業園區的菇房外, 食用菌大戶吳禮文將一箱箱新鮮的食用菌裝上了貨車,準備運往西安,當天晚上就可以在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超市上架出售。吳禮文夫婦前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外面罪沒少受,但錢也沒賺多少。他聽說家鄉鼓勵發展食用菌產業,于是夫婦二人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借縣里發展食用菌產業園的良好契機,回鄉發菌財。這回可讓吳禮文夫婦嘗到了食用菌種殖的甜頭。吳禮文告訴記者:“我承包了10個棚,總共是42000袋,10個棚平均每天可能就是四五百斤,到市面的價也就是一斤5塊,每天也就是2000到3000塊錢的收入。”
同時,該園區給菇農把大棚和袋料全部建好,他們不用出本錢,只出勞動力管理一下,管理出來的香菇,園區包銷,解決了菇農的后顧之憂。寧陜縣食用菌產業園區的建設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家看到了發展前景,目前已有20余家菇農紛紛進駐食用菌產業園區謀發展。園區農戶主要以土地和勞務兩種方式入股,每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5萬元以上,還充分調動了園區農戶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業工廠化,農民工人化,銷售一體化,生產標準化,園區規模化”的新跨越。
該產業園負責人胡世平接受采訪時說,秦南食用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體規劃3600畝,其中核心區500畝,功能區100畝,示范區3000畝,計劃3年完成,總計劃投資9050萬元截止2012年8月底公司以投資700余萬元,現已流轉土地240余畝,建成鋼管大棚309個。
如今寧陜的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靠山”。據了解,去年寧陜縣農民人均收入4815元,食用菌收入貢獻率達30%,人均因此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全縣食用菌預計產量5000噸以上,產值可達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
寧陜傳統的食用菌產品以段木生產為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發展到最高峰,常年飽有量達到30萬架,產量近1000噸,并形成了從制種、接菌、管護、生產、營銷一整套的網絡體系,食用菌生產成為農民收入的當家項目。據資料顯示:當時寧陜食用菌的產量等于臺灣全島的產量,占到全國出口總量的1/8,成為西北地區的主要集散地,被美譽為“食用菌王國”。
在寧陜縣秦南菌業產業園區的菇房外, 食用菌大戶吳禮文將一箱箱新鮮的食用菌裝上了貨車,準備運往西安,當天晚上就可以在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超市上架出售。吳禮文夫婦前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外面罪沒少受,但錢也沒賺多少。他聽說家鄉鼓勵發展食用菌產業,于是夫婦二人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借縣里發展食用菌產業園的良好契機,回鄉發菌財。這回可讓吳禮文夫婦嘗到了食用菌種殖的甜頭。吳禮文告訴記者:“我承包了10個棚,總共是42000袋,10個棚平均每天可能就是四五百斤,到市面的價也就是一斤5塊,每天也就是2000到3000塊錢的收入。”
同時,該園區給菇農把大棚和袋料全部建好,他們不用出本錢,只出勞動力管理一下,管理出來的香菇,園區包銷,解決了菇農的后顧之憂。寧陜縣食用菌產業園區的建設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家看到了發展前景,目前已有20余家菇農紛紛進駐食用菌產業園區謀發展。園區農戶主要以土地和勞務兩種方式入股,每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5萬元以上,還充分調動了園區農戶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業工廠化,農民工人化,銷售一體化,生產標準化,園區規模化”的新跨越。
該產業園負責人胡世平接受采訪時說,秦南食用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體規劃3600畝,其中核心區500畝,功能區100畝,示范區3000畝,計劃3年完成,總計劃投資9050萬元截止2012年8月底公司以投資700余萬元,現已流轉土地240余畝,建成鋼管大棚309個。
如今寧陜的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靠山”。據了解,去年寧陜縣農民人均收入4815元,食用菌收入貢獻率達30%,人均因此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全縣食用菌預計產量5000噸以上,產值可達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