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正盛,菌類市場已逐漸成為近期市場消費的“主流”,而這種云南省內獨有的食品資源,也可能迎來更大的發展。近日,《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正式出爐,根據規劃,云南省到2015年力爭菌類年產量達到36萬噸,年產值接近100億元。作為云南生物產業的一環,這樣的扶持政策出臺也可以給國內外市場帶來更多的“云南味”。
其實,對于云南的菌類來說,最早被更大范圍的市場所認可和熟知是近年來出口市場上的松茸、松露等名貴菌類,而從日前出爐的規劃來看,省內菌類對外銷售中,預計2015年將完成出口量3萬噸,創匯預計將達3億美元。而在產品結構端,將擴大品種規模,這對于省內的菌類市場來說,也是難得的利好。
這也是云南省內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在云南省十二五產業規劃中,綠色經濟和生物資源已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從目前的產業優勢來看,包括茶、藥在內都是重點優勢項目,而省級層面的菌類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將把云南原本就具有的菌類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和經濟優勢。
這對云南的餐飲和食品界也是難得的利好。在之前其中一期的餐飲評論中,針對近年連續出現在市場的價格波動,業內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省內菌類的整體發展,而消費端除了出口的部分名貴產品外,主要承載地還是局限在省內,由于季節供需影響,在消費端承受價格波動的不利因素下,產品附加值很難得到提升。從資源轉向產業角度的規劃,對省內的菌類來說,至少是提供了拓展更大市場的可能。
但是,目前仍然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多數菌類企業還基本上處于原材料基礎端,雖然近年菌類的加工企業不斷增多,但行業分散、規模不大等問題依然存在,很難使菌類的產品附加值和品牌效應有更大的增長,產業自身的不足,也可能使扶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這也基本上是目前省內生物產業發展的通病,雖然茶和藥方面在國內市場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包括菌類、云菜在內的產品,由于關鍵附加值不高,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云南不缺資源,缺的是將資源變成經濟效益的產業。這是多數媒體在報道中提到最多的問題。根據之前省內十二五發展規劃內容,各行業的細化政策也可能繼續出臺,不過,相較于產業現狀,后續的出臺,也需要更多向行業建設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