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烈日炎炎。記者一行驅車來到壺關縣百尺鎮東牢村,在東牢村一處新建的紅磚房內,氣溫涼爽宜人,沿墻放著的鐵架子上擺放著一排排長勢喜人的菌種,密密麻麻的銀白色的菌絲像一朵朵盛放的棉花。正在培育菌種的許師傅告訴記者,這是由母種接的一級原種,過幾天還要擴種,最后培養成栽培種才能栽培。話語間,許師傅表示,既然人家相信咱,咱就一定要把最優質的栽培種提供給農戶,一定會把自己所學的食用菌栽培技術毫不保留教給農戶,讓農戶在種植平菇時出最多的菇,掙更多的錢。
今年年初,東牢村村委主任秦景偉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壺關縣津威牛富科技有限公司,并專門在河南輝縣聘請了一位曾跟隨新鄉農科院教授學習,獨自經營食用菌菌種培養多年的實干專家許師傅到村里進行菌種栽培和實地培訓,經過試驗,種植非常成功。正在西紅柿地里忙活的會計王海軍告訴記者,以前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挖煤,煤炭資源整合后,老百姓掙錢沒有了地方,致富迷失了方向。支、村兩委干部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結合村情實際,帶領群眾種植了旱地西紅柿和線椒,收入比種玉米強多了。今年村委又在村民的提議下,由村民自籌資金,統一建了32座食用菌大棚,9月中旬到10月初,32個菌棚就要全部完成菌袋上架,11月中旬就能出第一茬菇,一個菌棚裝1萬袋,按試種時一袋出2公斤蘑菇算,就能出64萬公斤,一公斤按3元算,就能掙將近200萬,刨去成本,怎么也能掙個百把十萬。明年,村里還要擴建菇棚,擴大規模,讓更多的老百姓也加入到種植平菇的致富隊伍中來。說這話的時候,王海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從依靠當地煤炭資源,到發展特色種植,東牢村村民從觀念上產生著微妙而巨大的變化。多年來,該村村民一直過著“一把鐵锨挖煤,維持一家生計”的生活,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邁出了特色種植的路子,逐漸走上致富之路,這正是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亮點。我們期盼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和農民在黨委政府以及政策指引下逐漸轉變觀念,大膽探索創新,在農村這個大舞臺中大顯身手,致力創造出更多的“一村一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