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段菌菇棒,各個環節的人力問題一個電話就解決了,省時省力又方便。”日前,菇農范克裕將菌棒綁袋環節分包給菌菇棒生產專業隊后,輕輕松松就完成了今年的菌棒生產。
范克裕是慶元縣淤上鄉石壩村香菇種植大戶,從事香菇生產已多年。以前,他家做菌菇棒都是靠親朋好友幫忙,雖然量不大,卻花了好些時間。近兩年,隨著菌菇棒數量的逐年增加,人力短缺成了一大難題。
前段時間,他聽聞有支菌菇棒生產專業隊,只要一通電話,拌料、綁袋、機裝、搬運、接種等各個生產環節都有人幫忙。懷著試試看的心態,范克裕打通了菌菇棒生產專業隊組織者周介妹的電話,詳細了解菌菇棒生產專業隊的業務情況,選擇了適合自家實際的“分包”業務,即綁袋環節雇用人員,高效率地完成了2萬段菌菇棒的綁袋工作,為菌菇棒后續生產贏得了時間。
菇農輕松了,在家婦女也賺錢了。“菇農需要人手,我們有人手。既然有服務需求,也就會有市場空間。”周介妹說,成立菌菇棒生產專業隊前,她靠的是山田和在工廠里做散工,經濟來源單一。空閑時則幫人家做菌菇棒,做得多了,人家怕耽誤時間就給了誤工費。后來,她因綁袋手腳麻利被介紹到了其他菇農那里。慢慢地,她發現綁袋的收入不錯,便做起了“半職業菇農”。
據周介妹介紹,現在她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村民聯合起來,成立了菌菇棒生產專業隊。根據經驗開設的“全場全包”和“單項分包”業務很暢銷,這既保證了菇農種植菌棒的時間,又能夠讓“半職業菇農”攬下更多的活。
“綁袋項目是所有業務中最受歡迎的一項。”周介妹算了一筆帳,一個婦女平均一天能綁三四千袋菌菇棒,一袋一毛,每天也有三四百元收入,而相同條件下在工廠一天也就150-200元。相對于工廠,菌菇棒生產隊基本安排在上半年,時間機動,誰有空誰去,下半年村民照樣可以做農活、來料加工等,不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
由于人工短缺催生的菌菇棒“訂單式生產”不僅解決了菇農的煩惱,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問題,是農民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條增收致富的“雙贏”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