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紅是臨泉縣長官鎮的青年農民,他所創造的“牛―糞―菌―沼―肥”和“林―草―牧―菌―肥”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受到國家、省有關領導和部門的贊賞,榮獲“安徽省農村致富帶頭人”稱號。記者近日來到王守紅家,探訪奧秘。
酒糟養出優質牛
王守紅的事業是從養肉牛開始的。他發現現在農村大量的麥秸、玉米秸等常被當作廢物燒掉、扔掉,污染環境,影響衛生和交通,于是就把它收購來,通過青貯或氨化處理,變成喂牛的好飼料。
他請來的美國養牛專家告訴他:“只有用高能量的飼料才能育出優質肉牛。”但這要消耗大量 糧食。為了節約 糧食,他經過試驗,發明了“酒糟養牛法”。
酒糟過去被酒廠當作廢物,到處堆積,滋生蟲蠅,污染環境,王守紅拿它來喂牛,身價倍增。
試驗證明,酒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淀粉等營養物質和少量的酒精,經過高溫消毒,與秸稈飼料摻在一起,香噴噴的,牛很愛吃,吃后不會生病,長得壯而快,肉質鮮嫩。他的養牛場被阜陽市畜牧局定為“優質肉牛肥育示范場”。
“酒糟養牛法”使王守紅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運轉,牛越養越多。現在每年出欄200頭左右,獲利20多萬元。他舉辦培訓班,向廣大村民傳授這種技術,使當地的養牛業迅速發展起來。現在本縣酒廠的酒糟全部被用來喂牛還不夠,養牛戶還把阜陽、亳州、河南息縣等酒廠的酒糟買來喂牛。
牛糞三用獲大利
隨著養牛業的發展,牛糞越積越多,造成了環境污染。王守紅通過反復實驗和市場打探,找到了牛糞利用的三條路子,讓牛糞出蘑菇、出沼氣、出 糧食。他說:看上去是一堆牛糞,實際上是一堆錢。
首先是用牛糞生產食用菌。他把大量的牛糞集中起來曬干,把農作物的秸稈粉碎后與牛糞摻在一起,經過發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養基。他租了24間舊房,在房內搭起一排排的菌床,每排菌床共有7層。然后把培養基鋪在菌床上,再把雙孢菇的菌種種入培養基中,于是白嫩的雙孢菇就陸續生長出來,種一次可采半年。這些雙孢菇按合同運送到阜陽同創食品公司,由該公司加工成出口罐頭。半年下來,每平方米菌床產的雙孢菇可賣40-50元,10平方米的效益就可抵上種一畝糧。僅此一項,他就收入30多萬元。而且,生產過蘑菇的培養基也成了優質有機肥料。
三頭牛的牛糞可種一畝地的食用菌,凈賺5000元。王守紅向當地農民傳授這項技術,無償提供菌種,帶領許多農戶用牛糞養蘑菇。僅這個鎮賣到阜陽供出口的雙孢菇就有800多噸。
其次是用牛糞摻牛尿制造沼氣。在王守紅的引導下,當地的沼氣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沼氣可作為做飯、照明的能源,沼渣是優質有機肥,沼液可代替農藥。施沼渣、噴沼液的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成本低,無化學殘留,是市場上緊俏的有機食品。王守紅家用沼渣種的玉米,棒子有一尺多長,玉米秸到秋后還是青的,而且甘甜。
再就是把牛糞當商品直接出售。他組織大伙一起干,把大批牛糞收集起來,曬干、打包,每公斤0.30元,賣到全國許多省市,僅他一家的牛糞每年就賣4萬多元。
林下種草育蘑菇
王守紅還創造了“林―草―牧―菌―肥”的生產模式。他在荒地上栽楊樹,在樹林下種從美國引進的黑麥草。這種優質牧草適于冬天生長,正好彌補冬季青飼料的不足。牧草收了以后在林間搭棚種雙孢菇。因林下有蔭,利于雙孢菇生長,并可延長收獲期。而且在樹下搭棚種菇,增加了土地的溫度、濕度和肥力,又促進了樹木的生長。一茬雙孢菇收完后,其培養基又變成了優質有機肥。村民張旭龍學習王守紅的種植模式,在5畝荒地上栽上楊樹,楊樹雖然才栽上3年,比一般5年的楊樹長得還大。在林間一排排草棚內,白嫩的雙孢菇一簇簇地冒出來。張旭龍說:“這片荒地,通過種草、養牛、育蘑菇,去年凈賺3萬元,今年效益更好。5年后,這片林子還可賣上十萬八萬的。”臨泉縣向全縣推廣了王守紅的種植模式,長官、譚棚、韋寨等鄉鎮已形成規模。
創辦協會成大業
王守紅在縣科協的支持下,2000年創辦了臨泉縣長官黃牛協會,現已發展了1326家會員,遍及全省許多縣市和河南、山東、上海等地。在協會中,有的從事黃牛養殖,有的種植食用菌,也有的從事營銷、運輸、加工和系列產品開發,他們在協會的統籌協調下開展工作,事業越發展越大。
王守紅還創辦了一所設備齊全的黃牛技術培訓學校,請專家到學校講課,親自向廣大會員和村民傳授養牛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知識和技能,現在已辦培訓班35期,培訓人員6000多。他依托協會組織一支高素質的營銷隊伍,營銷人員長年走南闖北抓信息、找銷路、拿訂單,把黃牛、牛糞賣向全國,把食用菌賣向世界。去年,協會會員飼養黃牛1.8萬頭,出欄1.2萬頭,賣牛收入4800萬元,賣牛糞收入近千萬元,賣食用菌收入百萬元。今年上半年,銷售黃牛就達1.9萬頭。牛多了,牛糞多了,錢也多了,經濟循環了起來。本報記者劉選武劉純友
安徽在線-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