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業內人士爆出,在農業部門對蔬菜的檢測中,甲醛含量并非檢測項目,因此即便甲醛含量超標,也很難被發現。
蘑菇即便含甲醛也可能“合格” 蘑菇生長難添甲醛 或用來保鮮流通
為進一步明晰蘑菇中甲醛的由來,記者找到部分種植戶、零售商、蔬菜專家。
淄博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于女士告訴記者,蘑菇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噴灑了甲醛,那么蘑菇也會死掉。所以她認為,“甲醛蘑菇”問題應該不會出現在生長環節。淄博市菜籃子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即便蘑菇中甲醛含量超標,問題出在生長環節的可能性也很小。
采訪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劉先生介紹,規模化種植蘑菇都使用菌棒,“制造菌棒需要進行消毒,一般要求進行高溫殺毒。但是也不排除有小作坊生產主,通過使用甲醛消毒來代替高溫殺菌,來降低成本。”
另外可能使用甲醛的就是流通環節。現在市場上有些蘑菇是從外地長途運輸購進,“或許是有不法商販利用了甲醛溶液殺菌的特性,用其殺滅蘑菇上的微生物,來達到保鮮目的。”
甲醛非“農殘”檢測項目 監管存空白
此外,上述劉先生說,“甲醛蘑菇”最令人擔心的還是監管的空白和政策的漏洞。根據農業部相關規定,現在對農產品質量的檢測主要集中在重金屬超標和農藥殘留兩個主要方面,而對農藥殘留的檢測中,并不包含甲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蘑菇中含有甲醛,如果在其他‘農殘’及重金屬檢測中是合格的,那么這批蘑菇也是合格的。”
隨后記者查詢了農業部相關規定,發現在國標中主要針對農藥殘留的含量進行規定,2010年農業部、最高法、最高檢等11部委聯合下發的禁用及可以使用的農藥中也沒有甲醛。
淄博市菜籃子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他們現在執行的蔬菜檢測標準就是農業部確定的“國標”。甲醛并非農藥,也不是重金屬。用于鑒定農殘的機器也主要是針對農業部規定禁用的農藥品種設計的,因此他們一般不檢測蔬菜中的甲醛含量。
淄博普查農殘 不合格將被追溯
4月7日,記者從淄博市農業局了解到,9日起將在全市進行今年農產品第一次“普查”。將針對農產品的“農殘”超標等內容進行抽樣,抽檢將覆蓋全市各個區縣,不僅抽查終端市場,還要抽查生產基地。凡被確定的監測點不得拒絕抽檢,否則產品將被視為不合格,檢測出的不合格樣品將追溯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檢測中,食用菌列為必檢種類。
據了解,此次監測的蔬菜樣品種類從番茄、辣椒、茄子等18種蔬菜中選擇。茄果類、瓜類、甘藍類、白菜類、綠葉菜類、豆類、食用菌(包括新鮮的香菇、平菇、雙孢蘑菇、金針菇、秀珍菇、杏鮑菇)為必檢種類。果品樣品種類為蘋果、草莓。
本次監測將抽檢126個樣品,抽檢過程中,不僅包括終端市場,還包括農產品基地。凡被確定的監測點不得拒絕抽檢,否則產品將被視為不合格。檢測出的不合格樣品由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追溯處理。
甲醛可致癌辨別有四招
甲醛是無色、具有強烈氣味的刺激性氣體,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福爾馬林。它作為有毒防腐劑,在醫學上是用來保存尸體的。商販利用其防腐和凝固蛋白質的作用,用來浸泡農產品或食品,使不易變質,存放時間延長。
而福爾馬林是一種強致癌物,對人體的肝、腎等器官有嚴重損害,國家明文規定不可用于食品。
如何辨別食物中的福爾馬林?業內人士介紹,判斷方法有四招。一是看:一般來說,使用福爾馬林泡發過的魷魚、蝦仁等,外觀雖然鮮亮悅目,但色澤偏紅;二是聞:會嗅出一股刺激性的異味,而掩蓋了食品固有的氣味;三是摸:甲醛浸泡過的水產品,特別是海參,觸摸手感較硬,而且質地較脆,手捏易碎;四是口嘗:吃在嘴里,會感到生澀,缺少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