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河南省正陽縣新阮店鄉丁琦的食用菌大棚里春意盎然。一排排整齊的菇床上,一朵朵扇貝一樣的白靈菇煞是喜人。
“這一個白靈菇就能賣上好幾塊,一筐白靈菇就是一筐"銀元寶"啊!”抱著一筐剛采摘的白靈菇,丁琦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42歲的丁琦,2000年由鄉民辦教師下崗回家務農。回到家鄉,丁琦就跟隨愛人孫統一在他所工作的岳城鄉發展食用菌栽培,學習、打理食用菌栽培,逐步掌握了食用菌的栽培和管理技巧。
2006年,岳城鄉撤并,丁琦就回到老家老王村,在自家的10畝地里發展食用菌種植,開辟致富門路。由愛人做技術指導,丁琦從外采購回櫟樹木粉碎、混合當地的玉米芯、棉籽殼等配料裝袋,建起了4個大溫棚,培植白靈菇、香菇、木耳等精品菌種。一年四季,木耳和香菇、白靈菇輪茬種植,年產香菇1萬多斤,白靈菇5000多斤,木耳6萬多斤,年收益30多萬元。
丁琦依靠科技致富,發展食用菌富裕起來,吸引了周邊不少群眾前來取經、學藝。她總是為大家免費進行技術指導,帶動周邊鄉鎮及新蔡、平輿、信陽、林泉等周邊縣市的600多戶群眾發展食用菌規模種植,走上致富路。
“這些白靈菇營養價值很高,一般都是在春節前后上市,很槍手,每斤價格可達15元,每塊都是"寶疙瘩"!”說起這些蘑菇的銷售,丁琦說,“每逢春節周邊縣市的客商找上門都排不上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著重提出了發展農業科技,今后依靠科技致富,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前景更廣闊了。”當過教師的她對政策了解的很多。
丁琦說,她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再發展2個食用菌大棚種植新菇種,以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食用菌規模種植,抱團闖市場,開拓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一個白靈菇就能賣上好幾塊,一筐白靈菇就是一筐"銀元寶"啊!”抱著一筐剛采摘的白靈菇,丁琦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42歲的丁琦,2000年由鄉民辦教師下崗回家務農。回到家鄉,丁琦就跟隨愛人孫統一在他所工作的岳城鄉發展食用菌栽培,學習、打理食用菌栽培,逐步掌握了食用菌的栽培和管理技巧。
2006年,岳城鄉撤并,丁琦就回到老家老王村,在自家的10畝地里發展食用菌種植,開辟致富門路。由愛人做技術指導,丁琦從外采購回櫟樹木粉碎、混合當地的玉米芯、棉籽殼等配料裝袋,建起了4個大溫棚,培植白靈菇、香菇、木耳等精品菌種。一年四季,木耳和香菇、白靈菇輪茬種植,年產香菇1萬多斤,白靈菇5000多斤,木耳6萬多斤,年收益30多萬元。
丁琦依靠科技致富,發展食用菌富裕起來,吸引了周邊不少群眾前來取經、學藝。她總是為大家免費進行技術指導,帶動周邊鄉鎮及新蔡、平輿、信陽、林泉等周邊縣市的600多戶群眾發展食用菌規模種植,走上致富路。
“這些白靈菇營養價值很高,一般都是在春節前后上市,很槍手,每斤價格可達15元,每塊都是"寶疙瘩"!”說起這些蘑菇的銷售,丁琦說,“每逢春節周邊縣市的客商找上門都排不上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著重提出了發展農業科技,今后依靠科技致富,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前景更廣闊了。”當過教師的她對政策了解的很多。
丁琦說,她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再發展2個食用菌大棚種植新菇種,以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食用菌規模種植,抱團闖市場,開拓出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