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食用菌產業 造福人類健康――中國食用菌產業概述
中國領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是菌類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著豐富的食用菌資源。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當今世界性商業化栽培的十余種食用菌,絕大多數都起源于中國。
由于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歷史悠久,我國在其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都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革新,在某些領域一直居于國際領先水平。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有其鮮明的特色,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屬于低成本產業,注重發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的成功典范,為世界食用菌產業的繁榮做出了有益貢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秸桿年積累量約3.7億噸,林副產品量上億噸。豐富的農林廢料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我國從事農林產業的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80%,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直接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人數達三千多萬。由于具備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現已成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1991~2001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出口量及世界產量(鮮重)綜合統計資料見表1。
食用菌產業現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目前,中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占全球貿易的40%。2002年中國食用菌產量為867萬噸,加工后的總產值408億元。2001年至2003年食用菌產品出口情況見表2。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大國,除產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種類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已知食用菌近950種,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約有六十余種,例如雙孢蘑菇、香菇、金針菇、平菇、鳳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蓀、毛木耳、黑木耳、銀耳、草菇、銀絲草菇、猴頭菌、姬松茸、杏鮑菇、白靈菇、灰樹花、皺環球蓋菇、長根菇、雞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國還大力發展了以靈芝、冬蟲夏草、茯苓等為代表的藥用菌產業和以松茸、牛肝菌、塊菌、羊肚菌等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產業。僅松茸一項,2003年出口創匯就達5,000多萬美元。
中國的食用菌重點產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四川等省(見圖1)。全國有兩個省年產量超過100萬噸,3個省超過50萬噸,6個省超過30萬噸,4個省超過10萬噸。但是,全國食用菌的生產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尤為緩慢。
食用菌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2003年出口創匯已超過6億美元。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出口量在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2個:日本、香港、韓國、德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意大利、荷蘭、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和臺灣省。出口值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5個:日本、香港、德國、韓國、意大利、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臺灣省、法國、印度。總之,食用菌產業在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開發新的食品和藥品資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年來,中國食用菌產業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質量、保證安全,食用菌生產開始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產品結構上,發展優勢產品,開發珍稀品種;在生產技術上,向機械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在生產經營上,堅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開發保健食品,提高綜合效益;在產品流通上,發展專業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連鎖店,使小包裝鮮菇直接進入超市柜臺。在食用菌消費上,努力宣傳食用菌文化,食用菌產品已作為健康、時尚食品擺上家庭餐桌;在對外出口貿易上,加強對外宣傳,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拓寬出口渠道,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中國食用菌產品正穩步走向世界。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廣大食用菌產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現在世界公認的食用菌大國,必將成為世界食用菌強國。
轉自:商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