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標準的附錄 A 、附錄B 均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呂作舟、陳立國、王卓仁。
引言
(即母種、原種、栽培種)培育木耳菌種。
為了規范我國木耳菌種生產、經銷和使用,確保我國黑木耳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本標準。
黑木耳菌種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黑木耳(A uricularia auricula )菌種的術語和定義、質量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簽、標志、包裝、貯運等。
本標準適用于黑木耳菌種的生產、流通和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191 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T 191-2000,egv ISO 780:1997)
GB/T 4789. 2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染色法、培養基和試劑
GB/T 12728- 1991 食用菌術語
GB 19172- 2003 平菇菌種
NY/T 528- 2002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母種 stock cu ltu r e
經各種方法選育得到的具有結實性的菌絲體純培養物及其繼代培養物,以玻璃試管為培養容器和使用單位,也稱一級種、試管種。
[NY/T 528-2002,定義3.3]
3. 2 原種 pre-cultur e spawn
由母種移植、擴大培養而成的菌絲體純培養物。 常以玻璃菌種瓶或塑料菌種瓶或15cm X 28cm 聚丙烯塑料袋為容器。
[NY/T 528-2002,定義3.4]
3.3 栽培種 spawn
由原種移植、擴大培養而成的菌絲體純培養物。常以玻璃瓶或塑料袋為容器。栽培種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擴大繁殖菌種。
[NY/T 528- 2002,定義3.5]
3.4 頗頑現象 antagonism
具有不同遺傳基因的菌落間產生不生長區帶或形成不同形式線行邊緣的現象。
[GB 19172-2003,定義3.4]
3.5 角變 sector
因菌絲體局部變異或感染病毒而導致菌絲變細、生長緩慢、菌絲體表面特征成角狀異常的現象。
[GB 19172-2003,定義3.5]
3.6 高溫抑制線 high tem peratur e d line
食用菌菌種在生產過程中受高溫的不良影響,培養物出現的圈狀發黃、發暗或菌絲變稀弱的現象。
[GB 19172-2003,定義3.61
3.7 耳芽(原基) pr o mordium
黑木耳子實體的幼小階段,形成于培養基的表面,呈淡黃色或褐色半透明的膠質體。
3.8 生物學效率 biologicalefficiency
單位數量培養料的干物質與所培養產生出的子實體或菌絲體干重之間的比率。
[GB/T12728-1991,定義2.1.20]
3.9 種性 charactersof variety
食用菌的品種特性是鑒別食用菌菌種或品種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一般包括對溫度、濕度、酸堿度、光線和氧氣的要求,抗逆性、豐產性、出菇遲早、出菇潮數、栽培周期、商品質量及栽培習性等農藝性狀。
[N Y /T 528-2002,定義 3.81
- 下一篇:無公害防控食用菌雜菌措施
- 上一篇:好奇!蘑菇是植物嗎?真菌究竟是怎么生活的?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