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蕈菌文獻 » 正文

    傳承茯苓文化 發展茯苓產業


    【發布日期】:2021-01-14  【來源】:易菇網  【作者】:楊友志
    【核心提示】:我國茯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本文探析古代茯苓傳說故事、茯苓詩詞曲賦、茯苓藥方、茯苓食品等內容,挖掘千年茯苓文化,驗證茯苓“藥食同源”。結合靖州縣大力發展現代茯苓產業,提出了打造靖州茯苓品牌,提高知名度,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建議。

    摘要:我國茯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本文探析古代茯苓傳說故事、茯苓詩詞曲賦、茯苓藥方、茯苓食品等內容,挖掘千年茯苓文化,驗證茯苓“藥食同源”。結合靖州縣大力發展現代茯苓產業,提出了打造靖州茯苓品牌,提高知名度,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建議。
          關健詞:茯苓;傳統文化;發展產業
          茯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把它列為上品。伏靈之名出于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傳云:“所謂伏靈者,在警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西漢劉安《淮南子》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絲”。 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載:“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之下,二、八月采”。東晉葛洪《神仙傳》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唐宋時期,人們視茯苓為養生珍品,做禮物贈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明清時期,茯苓作為高貴滋補食品更為世人所珍愛。當今,茯苓產品種類繁多,走入尋常百姓家庭,“藥食同源”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靖州縣作為“中國茯苓之鄉”,正在打造“國際茯苓之都”,應積極傳承千年茯苓文化,大力發展現代茯苓產業。
         一、茯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內涵十分豐富,值得深入挖掘
         1.茯苓傳說故事,體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
          歷代皇室、醫家、道教、佛教,特別是養生家對茯苓特別重視。魏晉時代,服餌茯苓以求長生已經蔚然成風,當時道教思想家、醫家陶弘景辭官隱退,梁武帝每日賜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餌(梁王·弘景傳)。陶弘景稱茯苓:“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練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也記載了茯苓的相關傳說:有一個叫任子季的人,連續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來與他相會,并且能有隱形之術,不食人間五谷,趣孔與身體如同美玉一樣嬌潤。唐代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在《枕中記》記載: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晝夜不眠,二年驅使鬼神,四年玉女來侍。
          宋代太醫錢乙,晚年回到鄆州故里,得了一種全身疲憊、活動不利的“周痹”,而周痹入臟者是死癥。他讓家人和親屬登上東山尋覓茯苓,要他們先找“菟絲草”叢生之處,以火燒滅后挖掘。家人依言而行,果然得到個大如斗的茯苓,讓錢乙吃了一個多月,雖然左側肢體仍舊偏廢,但精神、體質卻越發硬朗,后繼續服用以進行他的本草研究。錢乙又愉快地度過近20年,直到82歲才去世。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小雨連綿不斷地下了好幾個月,大部分蒙古將士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染上了水濕癥。眼看兵敗垂成,成吉思汗十分著急。后來,有幾個士兵因偶爾服食了茯苓得以痊愈。聽說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產茯苓的地區運來大批茯苓給將士們吃,兵將們吃后病情馬上好轉起來,成吉思汗最后打了勝仗,茯苓治水濕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廣為傳誦。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養生之要藥。乾隆皇帝治國60年,文治武功均為后世所稱道。他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享年88歲,為歷代皇帝最長壽者。清代宮廷醫案曾記載過乾隆皇帝服用以茯苓為主制成的“四神湯”,其中的四位“神仙”是指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乾隆皇帝食用至八十余歲時仍不間斷,到老年仍容顏不衰。
          光緒六年九月,西太后慈禧由于嗜食油膩肥甘,病倒宮中。她不思飲食、脘腹脹滿、悶悶不樂。太醫們心急如焚。太醫李德生率眾太醫去為“老佛爺”會診,認為其病是脾胃虛弱所致。經過眾醫研討都認為該給“老佛爺”補脾益胃,開了以茯苓粉、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做成了“八珍糕”。吃了此糕幾天后,慈禧的病狀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從此,“八珍糕”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無病,總要讓御膳房為她做“八珍糕”食用,并常以此賞賜宮中大臣。因此,“八珍糕”成了當時名點。
          民間服食茯苓也有記錄。《撫州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銘》載:“華姑者,姓黃氏,諱令微,撫州臨川人也。少乃好道,豐神卓異,天然絕粒。年十二,度為天寶觀女道士。年八十,白面紅,如處子狀,時人謂之華姑。……姑同學弟子黎瓊仙,恒服茯苓、胡麻,絕粒四十馀秋,年八十,齒不衰……”。
          大量的茯苓傳說故事和史料記載表明,從長生不老的“金丹”到滋陰補陽的“圣丸”再到延年益壽的美食,都離不開茯苓配方。人們在不斷追求健康長壽的歷程中,茯苓發揮著重要作用。
          2.茯苓詩詞曲賦,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就有了采集茯苓的記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采苓采苓,首陰之巔”的句子。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官場失意,迫使賣藥為生,經常上山采掘茯苓。雖然君不問人不知,但有妻兒幫忙晾曬,無限春景中一家人和樂融融。然而好景不長,暑去寒來,天寒地凍,萬物凋零,藥材少了,那埋藏于古松下的茯苓,也如寒冰一般在地下靜靜地“潛伏”起來。境遇甚寒的杜甫與友人楊維相遇,提筆寫下《路逢襄揚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四員外綰》:
    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歸來稍暄暖,當為斸青冥。
    翻動龍蛇窟,封題鳥獸形。兼將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唐宋時期,茯苓作為養生珍品,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與喜愛。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五位寫過茯苓。特別是蘇軾、蘇轍兄弟十分推崇服食茯苓。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許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后,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生來,并寫了《服茯苓賦并引》一文:
          予少而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平居服藥,殆不復能愈。年三十有二,官于宛邱。或憐而受之以道士服氣法,行之期年,疾良愈。蓋自是始有意養生之說,晚讀《抱樸子書》。言服氣與草木之藥,皆不能致長生。古神仙真人皆服金丹,以為草木之性。埋之則腐,煮之則爛。燒之則焦,不能自生,而況能生人乎?予既沒世俗,意金丹不可得也。則試求之草本之類,寒暑不能棱,歲月不能敗,惟松柏為然。古書言松脂流入地下為茯苓,茯苓千歲,舉則為琥珀。雖非金玉,而能自完也,亦久矣。于是求之名山,屑而治之,去其脈絡,而取其精華。庶幾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因為之賦以道之。
          春而榮,夏而茂。憔悴乎風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閱寒暑以同化,委糞壤而兼朽。
          茲固百草之微細,與眾木之凡陋。雖或效骨骼于刀幾,盡性命于杵臼。解急難于俄頃,破奇邪于邂逅,然皆受命淺狹。與時變遷,朝菌無日,蟪蛄無年。茍自救之不暇,矧他人之足延。
          乃欲擷根莖之微末,假臭味以登仙。是猶托疲牛于千里,駕鳴鳩以登天。則亦辛勤于澗谷之底,槁死于峰崖之巔,顧桑榆之竊嘆。意神仙之不然者矣。若夫南澗之松,拔地千尺,皮濃犀兕,根堅鐵石,須發不改,蒼然獨立,流膏脂于黃泉,乘陰陽而固結,像鳥獸之蹲伏,類龜蛇之閉蟄,外黝黑似鱗皴,中結白而純密。上霍莽之不犯,下螻蟻之莫賊,經歷千歲,化為琥珀,受雨露以彌堅,與日月而終畢,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卻五味與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歲為一息,顏如處子,綠發方目,神止氣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夫無窮,又何求而何食?
          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是一位長壽詩人,享年85歲。他長壽的原因很多,除了他有閑適達觀的情懷,戎馬生涯的歷練,歸隱田園后的勞動與悠游之外,還有他與茯苓的密切關系。他喜食中草藥,以藥為友、食藥為享、施藥為善,特別鐘愛茯苓。現存有關茯苓的詩詞多達十二首。曾作《感懷》:
    卜居鏡湖上,一庵環翠屏。竹林藏谺谽,嶺路蟠青冥。
    騫騰立奇石,嶄絕瞻危亭。車馬雖掃跡,猿鳥與忘形。
    我行半九州,蹋盡芒鞋青。豈知雪滿鬢,于茲敝云扃。
    丹砂收箭鏃,茯苓斸人形。遼天渺歸鶴,一瞬三千齡。
          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陳維崧對茯苓情有獨鈡,也寫過《洞仙歌·題〈采芝圖〉為顧卓侯賦》:
          蒼皮黛鬣,滴金膏丹溜。下結千齡赤芝秀。有先生、杖掛長柄葫蘆,籃子內,百本木華紅繡。
          ?然云水興,瓢笠隨身,煉術餐霞老巖竇。戲斸茯苓歸,封寄軒轅,雷文篆、形如鳥獸。笑多事商顏四先生,同溺過儒冠,一般皓首。
          據查閱相關資料,現存名家吟詠茯苓的詩詞曲賦有二百余首。或應酬答謝,情真意切,如唐代賈島的《贈牛山人》;或感懷心聲,直抒胸臆,如宋代蘇軾的《種松得徠字》;或詠物寄情,含蓄雋永,如元代陸文圭的《念奴嬌·延年有術》;或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如明代劉基的《松葉酒歌寄梁安宅》;或描形繪色,閑情怡致,如清朝乾隆皇帝的《萬松寺 其二》。他們以吟誦茯苓的方式,表達了真摯的親情、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的熱愛。
          3.茯苓藥方的流傳,說明了人們對茯苓功效的廣泛認可
          對于茯苓的藥性,保健治病功效及服用宜忌,歷代醫家,醫籍多有論述。東漢時《神農本草經》記述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南北朝時期醫家陶弘景說: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宋代日華子認為,茯苓能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止健忘。寇宗奭說: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唐代醫學家王燾《外臺秘要》記載了黃帝與醫師高陽負的對話,稱茯苓為“四時神藥”,云:“四時神藥,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療隨病形。冷加熱藥,溫以冷漿。風加風藥,色脈診評。”金元時期張元素總括茯苓功效,“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但認為:“小便利而數者,多服則損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損元氣。”明代焦竑說:“茯苓久服之,顏色悅澤,能滅瘢痕。”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清代宮廷御醫黃宮繡《本草求真》載:“白茯苓入四君,則佐參術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余,最為利水除濕要藥。”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非常廣泛,享有“十方九苓”和“藥膳白銀”之譽名。不分四季,既可單獨做藥用,更能與其他藥物配伍成,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有的方劑清楚標明茯苓之名,如見載的名方即有茯苓丸,茯苓湯,茯苓散,茯苓丹,茯苓飲子,茯苓四逆湯,茯苓六合湯,茯苓補心湯,茯苓滲濕湯,茯苓導水湯,茯苓佐經湯,茯苓甘草湯,茯苓澤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等。有的方劑名稱,雖然未顯示茯苓之名,但茯苓參與配伍,諸如:《傷寒論》里的五苓散,真武湯;《金匱要略》里的腎氣丸,酸棗仁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逍遙散,五皮散;《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異功散;《濟生方》中的導痰湯;《仁齋直指方論》中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里的保和丸,八珍湯;《外科正宗》里的托里消毒散;《醫學心悟》里的安神定志丸等等。上述方劑組成及其功效,中醫界里眾所熟知,藉以說明在眾多的方劑中,茯苓被采用的頻率之高,治療用途之廣。 清宮醫案醫案資料統計,慈禧內服的13個長壽、補益方劑里,配伍的藥物共有64種,其中采用茯苓的頻率最高,達到78%。
          茯苓全身都是寶,因其藥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和功用。茯苓皮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較好,用于治療水腫、小便短赤。赤茯苓為茯苓皮層下赤色的部分,利濕作用強,治療小便黃赤,尿澀痛。茯神為帶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較強,治療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療心區憋悶、失眠等。而朱茯苓則是用茯苓與朱砂加工炮制而成,寧心安神作用強,用來治療心悸失眠。
          歸納古代中醫和醫籍對茯苓功效之論述,主要為滲濕利水,和胃利脾,寧心安神,助小便通利,逐水腫脹滿,治療咳逆,嘔噦,食少泄瀉,遺精,驚悸,健忘,失眠等。
          經現代醫學進一步的研發和臨床驗證,茯苓作為養生保健的中草藥,主要有九個方面的獨特功效:一是用于脾虛泄瀉。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二是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可與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三是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茯苓能養心安神,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四是抗癌。茯苓多糖與茯苓素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肝癌、乳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五是消腫。茯苓幾乎是中醫治療各種水腫的必用藥物,被稱為除濕圣藥。六是老年夜尿頻多。茯苓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小便頻多即能縮泉止尿,再配以山藥健脾益腎,療效頗佳。七是美容養顏。茯苓一向被認為是凈面與養顏的上品,能有效去除皮膚的黑斑和色素。八是生發、防脫發。中醫認為,脫發與發枯萎黃的主要原因是血虛不能榮養所造成的。茯苓健脾除濕,通過補養后天之本以生發。九是延緩衰老。茯苓中富含茯苓多糖,對增強人的免疫功能,防病抗病延緩衰老,皆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對婦女和老年人的滋補作用最好。
          4.茯苓食品的補益,展示了人們對茯苓的喜愛
          在古代,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歷來被當做珍貴的滋補食品為人們所喜愛。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唐宋,食用茯苓之風更盛,文人墨客對茯苓的補益大加贊頌,唐代賈島《贈牛山人》詩“二十年中餌茯苓,致書半是老君經”;《贈丘先生》詩“常言喫藥全勝飯,華岳松邊采茯神”;宋代黃庭堅《鷓鴣天》詞“湯泛水瓷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粘出,個個教成百歲人”;清代李汝珍《鏡花緣》則有“丸茯苓而霞邁,服胡麻而云騫”之句。
          茯苓的食用方法很多。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武攸緒,天后從子……服赤箭茯苓……晚年肌肉始盡,自有紫光,晝見星月,又能辯數里外語。”在他的另一本書中《支諾皋記》也記載:“天寶中,處士崔玄微……餌術及茯苓三十載,因藥盡,領童子仆輩,入嵩山采之。”      蘇軾頗好醫道,又好美食,有《求醫診脈說》《記丹砂》《養生說》等著述,后人還將蘇軾《良方》與沈括《良方》合刊為《蘇沈良方》。他在《東坡雜記》中記載了制茯苓之法,堪稱制作茯苓餅的高手,具體做法為“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蘇東坡活到六十多歲還有強健體魄與驚人的記憶力,或許與其長久服食茯苓餅有關。南宋的《儒門事親》中就有茯苓餅的制食法:“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 宋代蘇頌《圖經本草》記:茯苓粉浸在酒蜜中封月余成甘美的茯苓酥,他的《集仙方》內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關此方面的論述頗多。元代《飲膳正要》有茯苓酒,以茯苓煮汁蒸米加酒曲作酒釀。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除介紹茯苓粥外,還介紹了茯苓餛飩的做法:黃雌雞肉四兩,茯苓末二兩,白面六兩,做成餛飩,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療噎食不通。以酒漬茯苓“日食一塊,至百日,肌體潤澤,延年耐饑,面若童顏”。《北山酒經》記:瑤泉曲、邛崍藥曲中都加茯苓。清代李化楠的《醒園錄》中收有“蒸茯苓糕”制法:“用七成粳米,三成白糯米(粉),再加二三成蓮肉、芡實、茯苓、山藥等末,拌勻蒸之。”據史料載,慈禧太后每餐必吃的“茯苓餅”,其制作方法被載入清朝太醫院“仙方冊”中,后來傳入民間。這種茯苓餅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熔的蜜餞及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若蟬翼,白似初雪,甘賽桂蜜,風味獨特,富于營養,成為北京的著名土特產。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多處提及茯苓霜:“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寶玉外頭得了的,也曾賞過許多人。” 并詳細介紹了茯苓霜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滾開水將茯苓霜沖化、調勻,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其滋補效力最好。
          《西游記》也寫道:“……熟煨山藥,爛煮黃精。搗碎茯苓并薏苡,石鍋微火漫炊羹。人間縱有珍羞味……” “……同入,又敘了坐次,忽見那赤身鬼使,捧一盤茯苓膏,將五盞香湯奉上。四老請唐僧先吃……”
          茯苓的食用比較方便,平時脾胃不好、食欲不振、經常腹瀉、憂郁思慮、四肢無力的人可長期服食。一是煲粥。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中記載:“白茯苓粥,治心虛、夢泄、白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曰:“茯苓粥清上實下。”二是煮湯。用茯苓、柏樹,研為粗末,水煎去渣取汁,飯前飲用。可治療小便不利,脾虛水腫等癥狀。三是泡茶:取茯苓、陳皮,水煎,飲服時,加入姜汁,有健脾和胃之功效。四是茯苓面:把茯苓和黑芝麻打成粉,與面粉和一起做成面條食用,有養發烏發的效果。
          二、發揮靖州優勢,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茯苓產業
           靖州氣候溫和,山青水秀,松柏蒼翠,為茯苓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采食茯苓歷史悠久,享有“靖州茯苓甲天下”的美譽。茯苓是靖州三大特色產業之一,2007年曾榮獲“中國茯苓之鄉”。現在每年集散茯苓近8萬噸,占全國的70%。目前,靖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種供應和技術推廣中心,是茯苓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區域。2018年被認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19年成功入列第二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獲批“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特色優勢產業鏈——茯苓全產業鏈項目”,渠陽茯苓小鎮入圍“省級特色小鎮”。同年,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落戶靖州,為靖州茯苓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基礎。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中藥發展的政策文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發布實施,為茯苓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千年茯苓文化發展,驗證茯苓藥食同源。靖州縣發展茯苓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健康服務業的良好載體,是實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主要途徑。靖州縣委縣政府提出“培育百億茯苓產業,建設國際茯苓之都”的奮斗目標,正當其時。
          1.保持茯苓菌種和產品質量優勢,打造靖州茯苓品牌
          靖州茯苓人工栽培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主要是從野生茯苓菌核組織分離、純化、選育茯苓菌種。靖州科技人員選育的茯苓菌種于1974年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定名為“5.78”菌種,并在茯苓產區推廣。靖州開創了菌種培植茯苓的先河,被譽為現代茯苓種植技術的發源地。2004年靖州茯苓協會科研人員進行了新一輪茯苓新菌種選育,2009通過湖南省農業廳、湖南省科技廳、湖南省農大組織專家進行了種子審定,定名為“湘靖28”,并通過了湖南省農作物種子登記。2013年又開展了神舟十號太空茯苓育種試驗并獲成功。據統計,靖州有上千名茯苓種植技術人員及茯苓經紀人分別在貴州、廣西、云南等10余個省建立150多個茯苓種植基地,帶動3萬余農戶種植茯苓,并把生產的茯苓運回靖州交易加工,年產值24.5億元。有茯苓菌種生產企業400多家(其中縣內100余家),年生產菌種2300萬袋,年銷售達6000萬元;有加工營銷專業戶近千戶,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每年茯苓交易量近8萬噸,占全國茯苓菌種市場和交易量的70%。
           由于茯苓菌種存在隔代產量不穩定現象,一些不具備生產資質的茯苓菌種生產單位,在商業利潤的驅動下,無證開展菌種培育,出現菌種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現象,且菌種質量良莠不齊,對茯苓種植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茯苓加工以手工為主,產品等級難以劃分。為確保茯苓菌種和產品質量,維護靖州茯苓形象,必須建立靖州茯苓品牌。一是統一靖州茯苓品牌。加強靖州茯苓區域公用品牌開發和保護,從茯苓菌種選育,至生產加工,到流通產品,對外銷售全部統一使用靖州茯苓品牌,擴大靖州茯苓的影響力。二是制定茯苓質量標準。做好菌種制培、生產加工,產品質量的標準化建設,塑造靖州茯苓品牌形象。嚴格執行《靖州茯苓菌種》、《靖州茯苓栽培技術規程》、《靖州鮮茯苓》、《靖州干茯苓》等四個省級地方標準要求,加強對原料茯苓及其加工產品的質量管理與管控,著力提升茯苓產品質量。力爭靖州茯苓通過國家專家評審并公布,成為國家的行業標準。三是抓好技術骨干培訓。靖州茯苓品牌的實施和維護,必須培養一大批從事茯苓行業的技術人才,才能確保質量,得以長久發展。要使靖州茯苓品牌意識深入人心,讓茯苓從業人員得到實惠,感到驕傲和自豪。四是建立產區示范基地,確保資源優勢。組建茯苓種植科技平臺,開展茯苓菌種選育,在湘桂黔交界、大別山區域和云貴川渝區域等茯苓主產區建設種植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協會或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訂單種植,在確保資源優勢的同時實現精準扶貧。
          2.鞏固茯苓交易平臺優勢,廣泛宣傳靖州茯苓
          九十年代初,靖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統一規劃,籌資3600萬元修建了集科研、制種、加工、營銷為一體的“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該市場建筑面積8.3萬平方米,擁有經營加工門面520個,茯苓產銷合作社26個。產品除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外,還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非洲各國及港、澳、臺地區。
          2019年,累計投資15億元建成全國最具特色的專業化科技產業園區—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園內有茯苓展示中心、茯苓交易中心、茯苓倉儲物流中心、茯苓小微企業標準化廠房、茯苓科技研發推廣中心、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區域性食品藥品檢測中心等15個重點項目,正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茯苓研發中心和茯苓定價中心,全國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藥基地。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為靖州茯苓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繼續保持靖州茯苓交易的領先優勢,一是著力抓好擴容提質。隨著時代發展,“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設計落后,道路不暢、交易場地狹窄,已遠遠不能滿足茯苓日常交易的需要,應重新規劃,進行升級改造。按照“統一檢測、統一冷藏、統一蒸煮、統一干燥、統一倉儲,統一商品標準、統一包裝、統一貼牌、統一定價、統一物流”等十個統一的要求,來建設、規范、運營和管理新的茯苓大市場,提升和鞏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靖州茯苓”的品牌地位。 二是大力宣傳茯苓文化。中國茯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無論是防病治病,還是滋補養生,或者美容美發,都非常切合現代人健康生活的需要。應當組織相關單位、機構人員對茯苓藥食功效、生產流程、加工技藝、神話傳說、詩詞文賦、相關器物等進行廣泛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充實現有的茯苓展示館,為茯苓產業科研提供佐證材料和依據。三是高度重視電商經濟。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廣“互聯網+茯苓”模式,擴大茯苓產品銷售。在縣內相關媒體,設立茯苓專欄,制作茯苓專題片,及時報道茯苓產業信息和發展動態;與央視、衛視等上級媒體及易茹網等專業媒體合作,制作宣傳片,擴大宣傳范圍;引進網紅李子柒、李佳琦、薇婭直播間模式,提高銷售量。
          3.擴大茯苓企業優勢,做大做強靖州茯苓產業
          多年來,隨著靖州縣茯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茯苓GAP種植基地,引進補天藥業茯苓GMP萬噸中藥飲片廠、智美健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康源苓業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精深加工企業和現代化加工企業,開發了100多種茯苓藥品以及一系列茯苓加工產品,產業效能進一步擴大。根據茯苓產業發展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茯苓加工標準有待規范。全縣從事茯苓產業的商戶上萬戶,在原材料檢測、加工流程等方面沒有完全按照標準化來生產。茯苓初加工企業沒有嚴格統一加工操作標準。SC生產許可、GMP中藥飲片生產許可等方面比較滯后。另一方面,茯苓企業深加工帶動作用不強。深加工企業數量少,現有湖南補天藥業、龍豐公司、異溪食品公司、智美健康科技公司、康源苓業等骨干企業,每年消耗的茯苓原料不多,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力量不夠。只有融合資源,引進一批有技術實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才能提高產業化程度,形成規模化產業。一是要出臺茯苓產業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縣委、縣政府要結合中央、省、市產業扶持政策,研究出臺《靖州茯苓產業發展規劃》《靖州茯苓區域性品牌發展戰略規劃》《靖州茯苓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意見》等重點扶持政策,在征地、稅收等方面給予照顧。要搭建農業、商貿、旅游綜合交流平臺,宣傳和推介靖州茯苓品牌,吸收更多技術和投資,不斷增強我縣茯苓產業實力,提高茯苓市場的話語權、茯苓產品的定價權。二是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湖南補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扎根靖州十五年,是一家主營茯苓種植及深加工系列產品的高新技術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研發了茯苓多糖口服液、補天膠囊、茯苓原飲、茯苓餅、茯苓霜、茯苓美顏面膜等100多種茯苓高附加值產品,茯苓產業系列新成果擁有國家發明專利21項,共獲得省、市級科技一等獎5項,應盡快上市融資,樹立標桿,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三是幫助中小企業攻堅克難,改造升級。設立茯苓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靖州交易鮮茯苓補貼機制,給予在靖州交易的茯苓適當補貼。鼓勵本縣茯苓種植戶走出去建立茯苓種植基地,以優惠政策吸引專業戶將種植采收茯苓運回靖州精深加工,并對種植大戶實施獎勵,調動鮮茯苓生產經營者積極性,鞏固靖州集散交易中心的地位。四是重視茯苓文化景點打造,提升品味。做好茯苓產業文化旅游是應當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做好茯苓文化景點規劃。規劃茯苓生產區、茯苓醫藥區、茯苓健康區、茯苓文化區、茯苓物流區5個大區域為茯苓文化景點。其次要充實茯苓文化景點內容。在二涼亭茯苓產業園以參觀現代化深加工茯苓產品為主,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以加工流通茯苓產品為主,茯苓加工貿易中心以茯苓博物館和產品展示以及現代物流為主。再次要樹立茯苓文化景點品牌。茯苓文化景點在全國具有獨創性,一定要高起點,高標準,讓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上有美好的體驗,留下深刻的記憶。
          4.發揮茯苓產業分會優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靖州茯苓專業協會是茯苓經營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眾組織。2004年成立以來,在帶領會員發展茯苓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指導會員種植茯苓提高產量,保證鮮茯苓產品質量,引導茯苓粗級產品和精深加工,樹立品牌意識,減少或消除高殘留農藥和硫磺含量,提供供銷價格行情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近年來,狠抓靖州茯苓公共品牌建設,以協會為主體申請注冊了“靖州茯苓”地理標志商標,申請了“靖州茯苓”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靖州茯苓”原產地保護,“靖州茯苓”出口安全區保護,“靖州茯苓”獲評湖南省著名商標。同時,制定了《靖州茯苓菌種》、《靖州茯苓栽培技術規程》、《靖州鮮茯苓》、《靖州干茯苓》等四個湖南省地方標準。靖州茯苓按地方標準種植管理后,2013年12月湖南省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靖州茯苓標準化種植示范區驗收合格,2014年湖南補天藥業的標準化示范基地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通過了GAP認證。在協會的指導下,靖州茯苓通過標準化種植、科學管理,產品質量逐年提升。縣茯苓專業協會先后榮獲了“湖南省十佳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湖南省農村專業協會先進單位”、“湖南省首批百強農民合作組織”、“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農民合作組織示范組織”等。
          2019年,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在靖州成立并掛牌,為靖州茯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是加強茯苓的基礎性研究,解開茯苓養生保健的密碼。我國傳統茯苓文化,主要與養生保健有關,這里有什么奧秘?需要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分析,作出科學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釋。茯苓產業分會人才眾多,以靖州茯苓菌種選育繁殖、茯苓中藥生物提取、茯苓保健食品深加工及研發為重點,與相關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對茯苓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它的養生保健功效,將會得到更全面的闡明,對茯苓產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二是加大科研投入,積極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開發高端的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積極組織國內茯苓產業領域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產業服務,緊緊圍繞茯苓資源開發、標準制定、技術推廣、產業提升、學術交流、技術培訓等方面開展工作。支持企業創新創業,激活發展動力。著力引進培養一批企業精英、科技領軍人物、營銷專家,補齊人才短板。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激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龍頭企業。三是拓展茯苓大健康產業,推進多元發展。大力開發日常化、大眾化、普及化的茯苓產品。鼓勵餐飲行業烹飪茯苓美食,支持生產企業開發茯苓飲品、茯苓餅、茯苓糕、茯苓面、茯苓酒、茯苓面膜、茯苓霜等系列群眾喜愛的保健養生產品。利用學術推廣、電子商務加連鎖經營、茯苓合作社會員制銷售、養生療養會所加旅游教育開發市場,搞活茯苓的市場流通,穩固靖州茯苓的優勢地位。四是做強特色園區,發揮集聚作用。依托入選國家現代農業園創建縣,爭取政策支持,以打造“國際茯苓產業中心”和創建“國家級百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為目標,通過分期開發,滾動發展,圍繞“一園區兩中心三基地”(建設茯苓科技產業園,菌種選育研發中心、國際茯苓交易定價中心,茯苓產品初加工基地、茯苓產品出口基地、茯苓生物醫藥食品研發生產基地),引進一批具有科技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企業入園發展,將中國(靖州)茯苓科技產業園區建成全國最大的產業鏈條完善、規模效益明顯、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產業布局合理、產城融合發展的智慧性專業化特色園區。

    參考文獻:
        1.王克勤,突破瓶頸羈絆促進茯苓產業跨越發展
        2.王先有,松茯苓的傳說應用與靖州茯苓的持續發展   
        3.2014年全國首屆茯苓會議論文集
        4.2017年全國第二屆茯苓會議論文集
        5.2019年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成立會議資料
        6.古詩詞大全網
        7.吳江詩詞網
        8.郭防,茯苓傳說 
        9.中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0.陳春霞,茯苓藥用歷史與文化
        11.黃涌,培育百億產業 建設茯苓之都
        12.古代經典名方目錄
        13.郭良棟,2020年9月在靖州縣茯苓產業發展和文化旅游座談會上的講話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马公市| 儋州市| 靖宇县| 新蔡县| 沅江市| 桂平市| 仁化县| 浙江省| 盘锦市| 德江县| 蛟河市| 阳曲县| 乐山市| 上虞市| 和政县| 大安市| 英吉沙县| 丰顺县| 屯门区| 乐安县| 江口县| 维西| 溧水县| 福清市| 河池市| 丰都县| 江口县| 桐柏县| 郸城县| 富顺县| 巴青县| 会泽县| 台东县| 江孜县| 苍梧县| 舒兰市| 剑河县| 梅州市| 徐汇区|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