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基地環境質量應符合NY/T 391-202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場地應選擇地勢平坦、通風良好、水源充足、環境清潔的地方。主輔料應來自安全生產農區,要求潔凈、干燥、無蟲、無霉、無異味。不應使用來源于污染環境或污染區域的原料。
菌種及質量要求
1.菌種選擇
菌種應從具相應資質的單位購買,質量應符合GB 19169-2003《黑木耳菌種》的要求,要求種性穩定、抗逆性強、產量高、品質優良。
2.菌種生產及質量要求
黑木耳生產菌種可采用固體菌種或液體菌種。
固體菌種生產應符合NY/T 528-2010《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的規定。原種可采用枝條種或木屑麥麩混合菌種。母種培養基配方:土豆200 g,葡萄糖30 g,蛋白胨5 g,KH2PO4 3 g,瓊脂20 g,純凈水1000 mL;原種培養基配方:木屑78%,麥麩20%,石膏1%,白糖1%。用于生產的菌種必須種性純正、外觀潔白、菌絲生長健旺、無病蟲害。
液體菌種生產按照揺瓶培養和發酵罐深層培養兩個階段進行。揺瓶菌種要求菌種外觀澄清透明不渾濁,無雜菌、無異味;菌絲體密集、均勻懸浮于液體中不分層,菌絲體濕重8g/L以上。發酵罐深層培養菌種要求菌液粘度高,無異味;菌絲體稠密,菌球均勻懸浮于液體中,靜置基本不分層;顯微鏡下可見菌絲分枝密度高、有隔膜,有鎖狀聯合,無雜菌,菌絲體濕重10g/L以上,pH為5.0-6.0。
生產工藝流程
備料→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
1.基質配方
根據黑木耳對營養和酸堿度的需求進行科學配比,配方1:木屑83%,黃豆粉3%,稻糠12%,石灰1%,石膏1%,含水量55% ~ 60%,pH自然;配方2:木屑86%,黃豆粉2%,麥麩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55% ~ 60%,pH自然。;配方3:木屑88%,麥麩11%,石灰1%,含水量55% ~ 58%,pH自然。
2.拌料
按照配方稱量各種培養料,先把輔料拌勻后再與主料充分混勻,栽培基質含水量應控制在55%-60%范圍內。木屑等主料需提前用水預濕悶堆處理。
拌料區地面、墻壁清潔無雜物,地面無積水,包裝廢棄物、垃圾應及時清理。
3.裝袋
(1)栽培袋選用
短袋宜選用16cm-17cm×35cm-38cm×0.0045cm-0.005cm的栽培袋,每袋裝料量1350g-1500g;長袋宜選用14.5cm-16cm×53cm-55cm×0.0045cm-0.005cm栽培袋,每袋裝料量1450g-1600g。常壓滅菌采用聚乙烯栽培袋,高壓滅菌采用聚丙烯栽培袋。
(2)裝袋
使用黑木耳專用裝袋機進行裝袋,要求料袋緊實,袋無破損,封口后將料袋排放于周轉框內。裝袋結束后,及時清理裝袋機軌道和地面上的料屑及破損栽培袋。
4.滅菌
(1)常壓滅菌
將菌棒移入常壓蒸汽設備中,要求在4h-6h內溫度達到100℃,短袋保持10h-12h;長袋保持16h-18h,滅菌結束后降溫至50℃-60℃后取出菌棒。
(2)高壓滅菌
將菌棒移入高壓蒸汽滅菌設備中,當溫度達到121℃-125℃后,維持2.5h-4h,滅菌結束后自然冷卻,待壓力降至0,溫度降至50℃-60℃,打開滅菌鍋門取出菌棒。
5.冷卻
冷卻室應事先進行清潔和除塵處理。待菌棒溫度降至40℃-50℃時移入冷卻室,潔凈冷卻至28℃以下。
6.接種
接種室、接種工具等在使用前應進行潔凈和消毒處理。接種過程要嚴格無菌操作,接種結束后及時清理接種室。
7.發菌管理
(1)菌絲培養
發菌室要求潔凈無塵、通風良好、干燥避光。
將接種后的菌棒移入發菌室培養,接種第5d后開始通風,并逐漸加大通風量,同時檢查雜菌,發現污染菌棒及時移除,并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發菌前10d發菌室溫度應控制在28-30℃,第11d-20d溫度控制在24±2℃,發菌后期溫度降至20±2℃。
(2)后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將溫度控制在18-22℃,根據品種的不同再進行不同時長的后熟培養,早熟品種需7d-10d,中熟品種需11d-15d,晚熟品種需16d-25d。
8.出耳管理
(1)刺孔
當菌棒達到生理成熟后,用刺孔機對菌棒進行刺孔,孔徑0.45cm-0.6cm、孔深0.5cm-0.7cm,短袋刺孔數量為220個-240個,長袋刺孔數量為260個-280個,刺孔時間宜選擇在晴天早晚或陰天。
(2)催耳
采取室外催耳方式,菌棒刺孔后暗光培養2d-3d。3d后,溫度控制在15-22℃、散射光照射,空氣相對濕度85%-90%,持續5d-7d,孔眼菌絲變白或出現原基即可進行出耳管理。
9.出耳模式
(1)棚式吊袋
在棚內吊桿上,系兩根細尼龍繩或按品字形系緊三根尼龍繩,每組尼龍繩可吊6袋-8袋,袋與袋采用鐵絲鉤或三角片托盤進行固定,距離約0.10m,相鄰兩組距離0.25m-0.30m。棚內配備噴水設施。
(2)露地擺放
場地應選則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地勢平緩、排水良好的地方。平整作畦,畦高9cm-10cm,寬1.3m-1.5m,長度不限,畦床中間安裝噴水設施,畦面上鋪有薄膜,防止雜草生長或耳片濺上泥土影響產品品質。
短棒可直立擺放在畦床薄膜上,菌棒間隔10cm-15cm。長袋排場需在畦床上搭建高30cm-35cm,行距40cm-50cm的支架,菌棒與地面成60℃-70℃斜靠在支架上均勻排布,間距10cm-15cm。
10.耳場管理
(1)幼耳期管理
露天栽培模式,原基形成期白天溫度達到12℃-15℃時開始噴水,每次5min-10min,保持地面濕潤;隨耳片的長大,加大噴水量。大棚內吊袋模式宜全天通風。
(2)成耳期管理
露天栽培模式,成耳期應加大噴水量,每次噴水10min-15min,使耳片充分舒展,將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成耳期曬床3-5次,每次2d-3d,創造“干干濕濕”的出耳環境,耳片收縮干燥1d-2d后,重新噴水至耳片舒展,重復管理直至采收。大棚內吊袋模式宜全天通風。
11.采收和晾曬
(1)采收
按商品等級規格要求適時采收。采收選擇晴好天氣,采收前24h停止噴水。每茬采收后適當停止噴水,待菌絲充分恢復,再次噴水進入下一潮的出耳管理。
(2)晾曬
采收后的木耳應立即清除雜質,并在平整的曬耳床面上進行晾曬,雨天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