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栽培技術 » 正文

    羊肚菌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發布日期】:2024-03-22  【來源】:正寧三農
    【核心提示】:羊肚菌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一、栽培季節

    羊肚菌適宜在溫度較低的地區裁培,是一種低溫型菌類。每年10-11月均可栽培,此期間的自然溫度最適宜羊肚菌菌絲生長發育。利用普通日光溫室一般在10月中旬左右播種,可在年前出菇;大拱棚(單拱或雙拱)在10月底或11月初播種。待菌絲長好后,恰遇低溫季節,利于營養生長,到來年3月底氣溫回升后,大量子實體形成。

    二、菌種制作

    (1)菌種培養基配方  作木屑10%,楊木屑30%,麥粒50%,稻殼6%,過磷酸鈣1%,石灰2%,石膏1%。

    (2)操作過程  按配方將原料混合均勻,加入清水,使含水量達65%時裝袋。裝袋要求松緊﹣致,將表面壓平,擦凈袋壁內外沾染的培養基,塞上棉塞封口。

    (3)滅菌  高壓或常壓滅菌,滅菌時間不能過長或壓力過高,否則會破壞其中的養分。

    (4)接種與培養  無菌接種后放在16-18℃溫度處避光培養,3天菌絲萌發吃料,10天菌絲布滿培養基表面,20-25天菌絲長滿袋。培養期間應盡量避免強光刺激,菌齡以不超過50天為好。菌絲壽命與溫度有關,超過30℃的環境中幾個小時就會死亡。

    三、播前管理

    (1)整地  除去雜草及農作物廢棄物,每畝地撒石灰75-100千克。然后,用旋耕機將地塊旋耕耙平。

    (2)施肥  每畝地可加20千克有機肥、磷鉀肥。

    (3)做畦  畦寬100-120厘米,每畦之間要有排水溝、溝深30厘米,土壤 PH 值控制在7-7.3。

    (4)澆水  向畦及溝噴水,儲存水分。

    (5)淺耕  在畦內再次翻地,疏松土壤以便于播種。

    (6)搭建遮陽棚:搭建好遮陽棚,為菌種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羊肚菌種植大棚多為竹木結構(或鋼管棚),搭建好后蓋上遮陽網(4-6針,遮陽率為60%-80%),長度和寬度以能壓實底邊為宜,以免大風破壞,還可以增加保濕效果,留出入口,方便管理。

    四、播種

    (1)洗種  用消毒水清洗菌種,除去表面雜菌。

    (2)播種  先在菌床起深5-7厘米的小溝,然后把菌種去袋掰成2-3厘米的菌塊,均勻地撒在小溝內,然后用薄層細土覆蓋,

    厚度為3-4厘米。每畝地菌種使用量為250千克。

    五、播后管理

    (1)覆膜  播完種后,用黑色地膜覆蓋菌床,以保溫保濕,防止強光直射,利于羊肚菌菌絲定植和發菌。

    (2)打孔  將覆蓋好的地膜打孔,孔距為15厘米,以增加土層透氣性。

    (3)田間管理  保持土壤濕度,提高菌絲下地后的成活率。在下種完畢后,種植棚內應盡量減少人員活動,以降低雜菌感染概率。注意大棚內土壤濕度的變化,一般控制在60%-75%最合適。如發現棚內土壤發干或發白,可適當補充水分,采取噴水或浸水方式,以濕透發干部分的土壤為宜。

    注意:不可以長時間灑水和浸水,以免培養基木屑、麥粒等腐爛變質感染雜菌。

    (4)病蟲害防治  經常注意觀察土壤濕度變化和菌絲變化,注意蟲害,發現時用專用藥劑及時處理,處理時不得破壞和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

    六、擺放、撤出營養袋

    (1)營養袋配方  作木屑10%,楊木屑30%,麥粒50%,稻殼6%,過磷酸鈣1%,石灰2%,石膏1%。麥粒(浸泡半天使用)的含水量要達到65%-70%(以用手使勁捏,以能捏出水為宜),再加少量的腐殖土。

    (2)營養袋制作  營養袋用14厘米x28厘米或15厘米x30厘米聚丙(乙)烯袋子,用扎口機或繩子扎口,然后用常規滅菌方法滅菌即(和栽培種一致)。

    (3)擺放  在菌種下地20天左右,土壤表面會出現白色孢子,在白色孢子很多、很厚時開始布放營養袋,將營養袋側面刺30個左右的中孔,將刺孔面朝下壓在畦面的菌絲上,輕輕壓實,使袋內物質最大限度地接觸土壤。營養袋間距控制在50厘米左右,每畦放2排,呈倒三角形放置。營養袋放置完畢后,要注意土壤濕度的控制和保持。每畝放1500-1800袋。

    (4)撤出營養袋  營養袋下面和周邊出現很多菌絲,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40天左右),這些菌絲由淺白色變為乳白色,再變為淺土黃色,到最后變成黃色。此時要及時撤出營養袋,把所有營養袋都移出大棚。同時,注意觀察棚內溫濕度變化,一般溫度控制在15℃左右,濕度保持在60%-75%。

    七、出菇期管理

    1.出菇前管理

    (1)溫度控制  出菇前,棚內溫度以20-24℃為宜。超過25℃時,應及時揭開四周的遮陽網,進行通風透氣,降低溫度。

    (2)濕度控制  注意觀察土壤濕度和棚內空氣濕度的變化,以土壤濕度為85%-90%、空氣濕度為85%左右為佳。

    2.出菇管理

    (1)溫度控制  現蕾后,棚內溫度不得超過25℃。溫度過高,羊肚菌體型生長過快,質量極差,多木質化,頂端也會干癟,在潮濕的環境中會慢慢腐爛,極大地影響外觀品質和口感,還會造成減產。因此,棚內高溫時要及時進行通風降溫和采摘。

    (2)濕度控制  15天左右,羊肚菌幼菇可長到栗子大小。這個時候如果地面過于干燥,可以用霧噴方式進行噴水,同時適當通風。棚內濕度不宜太大,空氣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土壤濕度控制在75%-80%之間。

    3.病蟲害防治

    菌絲與子實體在生長過程都會發生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衛生。播種前進行場地殺菌、殺蟲處理,后期如發生蟲害,可在子實體長出前噴除蟲菊或10%石灰水予以殺滅。

    八、畸形菇分析及調控

    (1)不出菇或者死菇  播種60天就可以出菇,但遲遲不出菇或者幼菇出菇后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低溫、通風大、噴水,還有就是氮肥過多、有機肥不腐熟。

    (2)平頭菇  原因是出菇期或者原基期遇到高溫。如果平頭頂部有干尖,可能是日灼或光線強造成的。

    (3)躲貓貓菇  只在坑孔部位出菇,一般是通風大、濕度小或者光線強所致。

    (4)黃腿菇或暗柄菇  一般是由澆水過多、蟲害、悶棚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采摘偏晚,所以需要及時采摘。

    (5)長腿菇和跪地菇  棚內光線不足、通風過少所致,菇長大了需要適當增加通風。

    (6)白發菇或者白斑菇  高溫和高濕所致,需適當通風和降溫,及時采摘,避免傳染。

    (7)營養袋染雜菌  營養袋內出現黑點、綠點、濃白厚菌,多為雜菌,需要拿掉,并在局部撒石灰粉。

    九、采收與加工

    1.采收

    羊肚菌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菇,日平均氣溫在12-16℃,從小原基到成型需20-30天,采收時要詳細觀察羊肚菌的個體大小。適時采摘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羊肚菌的個體大小不一,采收時需觀察菌蓋,幼菌的菌蓋頂尖上面的菱形凹槽緊密而細小,隨個體增長,棱形凹槽會增大,頂端凹凸部分也會逐漸平坦,變得潤滑光亮,色澤由深褐色或黑色轉為黃褐色或肉色,菌柄肥厚并呈米黃色。菇體顏色變化順序為:藍→淺灰→黃→紅→黑。如果在20℃時子實體變黑,就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采摘;如果在23-25℃時子實體變黑,當天就可采。

    2.加工

    (1)采收后,用剪刀將菌托的泥沙修剪干凈。若菌蓋和菌柄有創傷、變色的部位,要同時修剪整齊,修剪時應做到輕拿、輕剪、輕放,分級和修剪一次完成,以免再次分級造成創傷。

    (2)采收下來的菇體要及時曬干或烘干,干品裝于塑料袋內密封保存。干燥加工時勿弄破菌帽。可利用烤房烘干,勿用柴火直接煙熏,以免影響質量,并放置在干燥、陰涼、通風良好、無異味的房間中離地面30厘米以上貯藏。羊肚菌在運輸時要包裝得嚴實密封,盡可能地減少擠壓和碰撞。

    注意事項:羊肚菌出菇澆水應從畦邊排水溝漫灌或者水管灑水澆灌,灌至淹沒畦面3厘米;還可使用"霧化"工具補充水分,補水過程中采取重噴的方法使表土濕度達到標準。草過多會影響產量,在除草的過程中嚴禁將表皮土拔松,會造成菌絲斷裂,影響出菇率。在旱地和大田中,病蟲害較多,所以在播種之前必須對培養地進行蟲害的處理、防治。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绩溪县| 景泰县| 平远县| 班玛县| 镇原县| 巧家县| 海南省| 广饶县| 镶黄旗| 通化市| 高邑县| 韶关市| 漯河市| 东乡| 新泰市| 深泽县| 绍兴县| 西贡区| 松江区| 锦屏县| 休宁县| 宜都市| 瓮安县| 高陵县| 满洲里市| 宁阳县| 宜黄县| 勃利县| 吉安县| 江达县| 乡宁县| 奉化市| 辉县市| 无锡市| 新绛县| 乐都县| 施甸县| 龙口市| 玉树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