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凱峰(右一)向工人傳授熟木截面黑靈芝菌絲體栽培技術。
工人將楓木放進三層鐵蒸籠消毒。
廣西寧明縣那楠鄉那陶村青年農民農凱峰,為實現他的人生價值,自學嫁接培育仿野生黑靈芝種植技術。經過4年的實驗和奮斗,最終創辦了“寧明縣紅楓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該社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收購、銷售黑靈芝,目前已有社員180戶,還有300農戶正在申請加入合作社。
自學成才路不通
2001年7月,農凱峰畢業于南寧地區教育學院師范專業。當時報考特崗工作需要本科文憑,所以他畢業后只能先在深圳市一家超市當營業員,每月800元,幾年后當上中層干部月薪升至2300元,但他卻另有心思。
2006年底辭職回鄉后,他在南寧藥用植物園無意中看見園內的工作人員正在種植黑靈芝,便萌發了自學開發嫁接仿野生黑靈芝的想法。他希望在家里40畝的自留山上,開拓出一片仿野生黑靈芝種植的廣闊天地。為實現掌握嫁接培育仿野生黑靈芝的愿望,他到書店買了很多關于如何培育嫁接仿野生靈芝的科普書籍,一頭埋進書堆里。
經過8個多月的自學,2007年8月,他找出16塊楓樹木,用馬玲薯淀粉加上少量生石灰和別的藥物綜合在一起進行試管試驗,但培育出的黑靈芝菌絲體未成活。為找出失敗原因,他翻閱許多書籍,2008年2月他準備再次試驗時,突然發現院子里原來放置的那16塊楓樹木,有4塊竟長出黑靈芝實體,但好景不長,新生長出來的黑靈芝實體兩天后就死了。
實驗失敗后,農凱峰發現自己選材、嫁接黑靈芝菌絲體的培育方法有問題,上網查到浙江有人用熟木粉碎裝成菌棒,進行人工培育種植香菇獲得成功,他受啟發不小。后來,他找來一塊20厘米長的楓樹木塊,放進鍋里煮熟,然后在上面打孔,把買來的黑靈芝菌絲體放入孔中,但試驗再次失敗。當時,農凱峰還種植鳳尾菇,他把楓樹木用薄膜密封存放在家里的陰涼處,一個月后長出的鳳尾菇激活了他的靈感,更堅定了他繼續試驗的信心。
經過多次失敗,農凱峰意識到試驗培育人工仿野生黑靈芝嫁接種植項目,光靠自學是遠遠不夠的。2008年,他到廣西大學農學院找到廣西食用菌權威專家、博士生導師劉斌教授。劉教授建議他報名參加成人高考進院讀書,專門學習仿野生黑靈芝菌絲體培育技能。他聽從了劉教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