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作者系臺州藥用真菌研究所所長。作為臺州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多年前他就倡導“庭院經濟”,輔導群眾在自家院子里、陽臺上種植食用菌,既作觀賞,又可食用。本報《衣食住行》專欄曾對此進行報道,并引起較大反響。為了群眾的“菜籃子”更加豐盛,近年來他四處奔走,為發展我市食用菌產業廣作宣傳,廣傳技術,不懈努力。本文是他近階段的調研成果,對廣大菇農和有關管理部門來說尤其值得一讀。
甘連法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給食用菌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國內外市場消費理念正在變化,人們向往綠色保健、無公害。在這新形勢下,如何審時度勢科學穩妥地發展我市食用菌生產?筆者長期從事食用菌研究,在此作些分析。
-優化產業結構,深挖資源潛力
發展人工栽培食用菌在我市雖有較長的歷史,產地遍布9縣(市、區)農村,但大部分都是老品種,老傳統栽培,產品上市大多集中在秋春季節,這給市場帶來產銷不均的弊病。氣溫適宜時,食用菌旺產,菇價暴跌,挫傷了菇農的積極性。傳統栽培技術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用工多,經濟效益不理想。因此,臺州食用菌產業起落不穩,發展緩慢。
要適應大市場的需求,必須進行產業內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1.合理布局,均衡發展。
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我市年人均消費食用菌不上0.1公斤,90年代達到0.8公斤,現在已達到3.2公斤,但全市食用菌年總產量不到8000噸(鮮菇),缺口8000余噸都由外地調入。
由此說來,我市食用菌消費水平顯著提高,自產不能滿足需求。但要合理布局,均衡產區,離城市遠的農村要發展耐運輸的干制品、鹽漬品等食用菌產品;交通發達的,離城鎮近的可發展鮮菇生產,這不僅能減少長途運輸造成菇質變異,而且使產品新鮮,消費者滿意。
2.錯開產季,緩解旺淡。
食用菌自然生長大多在春秋兩季,現有進入商品性生產的多數則是順應自然。要改變產季過于集中,供求失衡的矛盾,必須錯開季節,實施反季節栽培。這種栽培方式雖然成本有所提高,但市場價格一般高于正常產季2―3倍,栽培農戶將會獲得成倍的效益。
3.鞏固名牌,發展珍稀。
當今市場消費理念已發生新的變化,人們對食用菌傳統老品種已有厭食感,而對近年來新開發的形態特異,風味可口的珍稀品種則很有新鮮感。每逢佳節到來之際,市場上白靈菇、杏鮑菇、雞縱菇等新品種奇貨可居,這些大都是從新疆、北京等地空運應市。
我們臺州發展食用菌除了鞏固名優,開發新特珍稀迫在眉睫。我市發展食用菌珍稀品種有利條件較多,如低值農副產品秸稈類資源豐富,年產百萬余噸稻麥草幾乎沒有利用,不是爛在田里,就是燒在路邊,還有大量木屑、玉米稈、豆稈、雜柴草等,都是栽培食用菌珍稀品種好材料。這些材料通過各種技術處理后栽培食用菌珍稀品種,實是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再創造工程,是臺州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臺州農村及山區尚有大量勞動力生財無門,求富心切,不妨由此增加收入,改變經濟落后狀況,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加大科研力度,普及高效栽培
我市雖然有近40年食用菌栽培歷史,但技術還不很成熟,因為其栽培技術比較精細,培育優良菌種難度更大。為此,要普及高效栽培技術,穩定產量,優化質量,關鍵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重點要解決好以下3個問題。
1.加強菌種選育,不斷推陳出新。
臺州菇農現有食用菌育種技術環節很薄弱,他們往往只買到母種試管菌種,就開始分離培育,接著就培育原種、栽培種,更談不上試種出菇、馴化培養。為發展食用菌產業,發展龍頭企業,辦好育種研究所很重要。由此,為農民種植食用菌進行新品種開發,菌株選育,采用高科技轉基因手段雜交育種,不斷優化菌種質量,不斷推陳出新。
2.提高機械化程度,改革栽培方式。
我市農戶栽培食用菌機械化程度低,用工大,相對成本高,如制種培菌大都用手拌料、手工裝袋(瓶)、手工接種、肩挑運輸等。根據先進地區的經驗,栽培食用菌不僅要有高質量的菌種,還要有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從而使菇農解脫笨重的體力勞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如臺灣一商人在福建漳州投資辦了一個大菇場,集約化生產食用菌,從原料分篩→輸送→裝袋→滅菌→接種,全部自動化作業,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3.推廣高效栽培,創造更高效益。
隨著食用菌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種菇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根據全國先進產區的經驗,具體解決方案是:大力推廣架層式立體栽培,空間垂直多層吊袋,林果間套種,生料栽培等新方式,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場地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減本省工。這樣每畝可栽培食用菌4萬袋,可提高利用率4倍多,一年種兩季,每畝產值可達6萬余元,凈利1萬―2萬元。
-重視無公害培育法,深化加工技藝
食用菌是高營養食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新食品資源應符合“天然、營養、保健”的原則,食用菌產品無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必須強調衛生安全地發展菇業生產,從栽培場地和原輔材料的選擇,到培養基配制消毒、菌袋接種、發菌出菇管理和采收加工全過程,都要嚴格按照國家無公害要求進行規范化操作和全程技術監督。病蟲害要突出以防為主,防重于治,提倡生物防治,生態防治。如必須要用農藥,則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農藥,并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農藥使用范圍和用量標準進行噴施,但到子實體生長階段嚴格禁止噴施農藥。產品加工要全面推廣機械脫水,并按照工藝流程進行運作,保證食用菌產品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暢通渠道,廣拓市場
流通決定生產。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銷定產,否則,銷售渠道沒打通,農民賣菇難。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我市食用菌出口成為全省有名的地區,上萬噸蘑菇罐頭、干鮮香菇、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可是到90年代后,食用菌產品出口幾乎消聲匿跡。
我國入世后,菇品出口可以在全球134個WTO成員國中享受“關稅減免,消費減負,無歧視”的貿易待遇,這必然使一些生產食用菌的國家受到沖擊,由此出現“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對此,我們要正確應對,揚長避短,同時拉動擴大內需市場,促進內外貿同步發展,貨暢其流。具體對策有三方面。
1.組織食用菌龍頭企業。臺州食用菌產區要建立合作社。供銷社是發展食用菌的主渠道。
2.健全標準體系。標準是發展食用菌生產,提高質量,促進貿易的衡量準則,是產品質量認證的基礎,是與國際接軌的惟一途徑。
3.拉動擴大內需,開發餐桌經濟。
食用菌是席上美味山珍,人們對它的無污染、無公害、高營養,好口味認識不斷提高,因此消費量日益增加。但是,與日本、韓國及香港地區月人均消費3000克水平相比,我市差距很大。如果我市人日均食用鮮菇50克,全市年食用菌銷量即可達到9.6萬噸。因此,開發餐桌經濟,拉動內需,是保證我市食用菌繼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市場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市場,發展市場,讓臺州食用菌產業進入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鏈接
食用菌,是指真菌中可食用的各種菇類的子實體,部分可藥用的可稱藥用菌。
食用菌味鮮可口,肥嫩豐厚,營養豐富。據國家食品質量檢驗測試分析,食用菌各種菇類的蛋白質含量普遍達到20%以上,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體具有強身保健、養容養顏、增加免疫力作用。現代食品科學稱食用菌是人類第三大類高營養食品。第一類是植物食品,第二類是動物食品。
臺州食用菌資源豐富,人們認識和利用食用菌歷史悠久,早在1218年,《赤城志》中就把木耳、茯苓列為蔬菜之屬,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1245年,仙居陳仁適著有《菌譜》描述食用菌美味山珍的食用方法。清代光緒年間及《民國臨海縣志》對食用菌的食用價值都有詳細記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市上世紀70年代初期就開始栽培食用菌(蘑菇)。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臺州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僅椒江三甲就有2000多農戶利用糖蔗渣栽培食用菌。黃巖罐頭食品廠等數百家企業加工食用菌罐頭,為農民種植食用菌提供產后服務。
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我市年人均消費食用菌不上0.1公斤,90年代達到0.8公斤,現在已達到3.2公斤。目前全市食用菌年產量不到8000噸(鮮菇),缺口8000余噸由外地調入。
臺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