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 日前,“香菇之鄉”磐安縣與陜西省合陽縣達成協議,利用合陽縣每年修剪下來的蘋果樹枝條等廢舊原料,建設年產1000萬袋香菇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這是磐安縣繼在東北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后又一次食用菌產業轉移。經過兩次轉移,一年就能使磐安的2.5萬立方米闊葉林得到有效保護。
磐安是我國最大的食用菌鮮菇出口基地,食用菌產業形成已有15年,規模一直穩定在4500萬袋左右。當地農民通過生產食用菌鼓起了錢袋子,但也對當地林業資源構成了威脅:一袋香菇一般要用木屑0.7公斤,全用當地的雜木做原料。香菇業發展之初,當地及周邊地區闊葉林曾一度遭到嚴重破壞。
“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食用菌生產”。近年來,磐安縣一直在努力尋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點。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菇農購進木制品的邊角料加工成木屑后生產食用菌,同時對食用菌品種進行調整,從原來生產木腐菌為主改為木腐菌和草腐菌并重。近年來,巴西菇、杏鮑菇、蘑菇等草腐菌占了全縣食用菌產量的1/3以上。另外,改良滅菌灶,原來2000袋香菇滅菌需要300公斤木柴,現在全部改為燒煤。當地政府還積極鼓勵磐安食用菌生產企業走出去,到東北、西北等地利用當地廢舊原料建立生產基地。
通過近幾年持之以恒的有效保護,磐安縣森林覆蓋率已由原先的64%上升到74.6%,成為著名的“浙中綠谷”。現在,磐安境內99%的河流水質全年達到一類標準,大氣環境質量始終達到一類標準。優良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磐安縣招商引資的一張“王牌”。眾多投資者被這里的青山綠水所吸引,紛紛來到磐安投資興業。磐安縣圍繞生態環境優勢,包裝投資項目,與義烏等發達縣市較好地實現了項目對接。去年下半年至今,僅義烏業主在磐安的投資額就達2.5億元。 (報道組 楊云良 陳一波)
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