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香菇一統天下局面 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品種
從香菇王國邁向食用菌王國
在最近召開的全省食用菌生產座談會上,有關專家指出:今后我省食用菌生產應該打破香菇一統天下的局面,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品種,實現從香菇王國向食用菌王國的轉變,以避免大起大落,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食用菌是我省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九五”期間全省食用菌年平均生產量達到57萬多噸,其中香菇年平均生產產量達46萬噸,比“八五”年平均生產量約翻一番。去年全省食用菌生產產量更是達歷史最高水平。食用菌總量達到69.7萬噸,其中香菇生產總量達到52.9萬噸。
農民朋友都知道,前兩年香菇效益不錯,1999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5元,最高時曾達到每公斤20元,如此好的收益,使各地興起了一股種菇熱。去年,我省香菇產量猛增到50多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0多萬噸,出口量也由原來的3.5萬噸迅速增加到4.5萬噸。近兩年來,隨著“南菇北移”,全國香菇生產量也迅速攀升。規模的盲目擴大導致了效益的急劇滑坡,去年香菇價格只有前年的1/3,花菇形勢較好,也只有每公斤5元,春菇已降至每公斤2元,最低時只有每公斤0.4元,而每公斤香菇原料成本卻要1元,菇農損失慘重。
面對如此低迷的市場,各地不少菇農紛紛放棄種菇。今年香菇栽培量大幅度下降,據調查今年我省香菇的栽培量只有去年的40%,受市場作用調整達60%。已有近20多年香菇種植歷史的磐安縣今年1至4月份種植香菇3000多萬袋,比去年同期減少30%,降低歷史最低點。
隨著我國加入WTO的臨近,貿易壁壘的消除,食用菌出口將是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最具競爭優勢的產品之一,食用菌出口量還將會有大幅度增長。因為食用菌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已不生產或很少生產。而我省是香菇生產、出口大省,兩項指標均占全國的30-40%,這給我省的食用菌生產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隨著人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保健食品的食用菌消費的市場潛力十分廣闊,關鍵問題是怎樣調整食用菌的產業結構。
首先是香菇產業本身要做到四季供貸,滿足均衡上市的需求。過去香菇生產集中在秋冬春,春末夏季秋初(即6-9月)這段時間不產菇。目前我省在品種上已能滿足四季生產的要求,這無疑給香菇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其次,要打破香菇一統天下的局面,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品種。目前市場供應量較大的有巴西菇、猴頭菇、灰樹花、茶樹菇、杏鮑菇、秀珍菇、雞腿菇等品種,由于種植量小,產品供不應求,市場行情十分走俏。巴西菇每公斤售價在150元以上,其他品種價格均在每公斤80-100元。據磐安山里佬食品有限公司業主陳美園介紹,這些珍稀菇我省市場上少有貨源,經常斷檔,往往要到福建、四川等地調貨,但一次性購入也只有數十公斤,上百公斤的貨源很難找到。這些菇的價格比普通干香菇的售價高出5至10倍。
麗水市食用菌行業80年代起步已培育成占全市農業總產值1/3的支柱產業,其中香菇生產規模近年來為5億袋。去年香菇價格大幅度下滑后,今年麗水市提出要調整菌業結構,擴大珍稀菌業結構,擴大珍稀菌類生產。麗水市有業務統計的其他菌類總計有17項,該市計劃用5年時間,把珍稀菌生產規模擴大五倍以上,雙重提高到30%以上,龍泉有300多種野生菌,今年加大科技投入,已著手進行野生菌的訓化栽培。
全省最大的鮮菇出口基地磐安雖然一年四季產香菇,但為了保持食用菌生產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今年該縣引進了杏鮑菇、白靈菇、秀珍菇、柳松菇、長根菇等多個新品種,其中杏鮑菇全縣已落實45萬袋,其他菇種各種植10萬袋左右。 摘自《浙江日報》第8版農村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