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廳經過20多年的發展,食用菌已成長為一項充滿勃勃生機的朝陽產業。1978年,河南省食用菌產量僅有3000噸,產值約為1000萬元;1998年,產量達到62萬噸,產值達到31.6億元,分別增長了205倍、315倍。食用菌產值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在種植業中居第六位。
過去有句老話叫做:“1畝園,10畝田?!爆F在則可以說:“1畝菌,10畝園。”平頂山市湛河區衛寨村農民衛國勇,在不足2分的耕地里,投資3000元建了個小棚栽培香菇,1年下來就凈賺1.5萬元。近年來,食用菌已被越來越多的農村干部群眾認識和接受,1999年全省將此列入當地支柱產業的縣份達60%以上。食用菌產業,可說是方興未艾,生機盎然。
但食用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有不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菌種生產管理混亂,菌種多、亂、雜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菇農因誤購劣質菌種而蒙受損失的事情時有發生;二是機械化程度低,多數還是手工操作,因陋就簡,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栽培,致使產品的產量、品質上不去;三是農民技術水平普遍較低,而食用菌病蟲害發生較多,往往因防治不力而出現霉、爛、死菇等情況;四是由于分散生產、信息不靈,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賣難”現象。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和農民群眾由此產生了困惑和迷茫:食用菌的出路和前途,到底在哪里?首先,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食用菌的市場潛力必將日益增大,發展空間極為廣闊,前景不可限量。食用菌的根本出路在于――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目前,河南省的食用菌生產,大多是分散在千家萬戶。基于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這種小規模的生產和經營,遠遠不能適應大市場、大流通和出口的需要。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民就需要組織起來,發展規?;a,實行產業化經營。同時,通過上規模,可以增強整體實力,提高科技開發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還可進一步發展加工業。在一些食用菌產業發展得好的地區,就有很多這方面的成功范例。其經驗證明,推行產業化經營,還必須注重培育龍頭企業,甚至需要組建產業化集團,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以公司帶基地,靠基地聯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攜手闖市場。
作為廣大菌農來說,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掌握相關實用技術的基礎上,一方面要積極尋求依托聯合體或龍頭企業,爭取進入產業化行列;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研究市場,掌握信息。就目前的市場行情而言,國內外對食用菌的需求極其旺盛,任何品種都談不上絕對飽和、過剩。不管你生產的是平菇、香菇、金針菇、黑木耳等大路品種,還是生產的雞腿菇、雙孢蘑菇、黃背木耳(毛木耳)等新品種,可以說都會有銷路。即使因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有些品種價錢降低了,但你還是有錢可賺,絕不會賠本的。
雖然如此,有技術基礎的菌農,最好還是率先考慮一下更新換代、升級上檔次的問題。你不妨大膽地發展茶薪菇、杏鮑菇、真姬菇、楊樹菇、灰樹花、巴西蘑菇(姬松茸)等珍稀、高檔品種,不要認為這些品種現在市場小,就不考慮發展了。實踐早已證明,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是先有了產品,隨后才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