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岐耀山下的鴨地壩,有個80后生叫金家美,2007年回鄉,偏偏相中云陽縣耀靈鄉協力村3組那塊風水寶地,幾經周折,這個金家美硬是從一個黑色大棚開始,發展成為耀靈香菇第一人,不僅自己年增收80萬,還為耀靈鄉帶出一個香菇產業來,并帶動耀靈鄉農戶實現產值500余萬。
浪費可惜 決心當菌王
且說今年32歲的金家美,出生在岐耀山下的云陽縣耀靈鄉柏木村1組。2000年高中畢業的他與大學插肩而過,因而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隊伍,他輾轉走過廣東、浙江等地。堅信天無絕人之路的金家美,在江蘇省蘇州市全城電子有限公司打工期間,由于工作出色,從幾百元的員工做起,短短兩年時間就鍛煉成為技術骨干,還被提升為品管課長,月薪達到4000余元。
在一次工友聚會上,偶然認識了一位來蘇州市銷售香菇的食用菌老板。在宴會上,聽到這位老板滔滔不絕地講起做食用菌的原材料來源,食用菌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途,鼓勵在外打工不如自己當老板,這位有著20多年食用菌技術的吳葉乾在酒桌上表態,誰愿意回家發展他講提供技術和菌種苗。聽得金家美心動不止。并當即要下了這位浙江老板吳葉乾聯系方式。
當晚,吳葉乾滔滔不絕的講解,索繞在金家美耳邊,眼前浮現的是家鄉遍地的原材料,讓當地老百姓確把它當做柴火做飯,白白浪費掉,太可惜了。決心回鄉發展食用菌,于是掏出手機與吳葉乾聯系,談及回鄉當菌王的想法,得到這位開明老板的支持,并與金家美一同來到云陽縣耀靈鄉考察。
大膽嘗試 購買菌種苗
2007年,金家美懷揣幾年的積蓄,回到家鄉,馬不停蹄地跑遍耀靈鄉各村,覺得協力村的鴨地壩,水源好,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適合發展香菇。
農村思想封閉,部分農民聽說要種什么菇,開始反對,理由是“農民地當家,全靠糧養家”,當農民失去了種 糧食,吃什么。在耀靈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協調下,通過耐心細致做工作,協力村3組的社員同意出租部分。為讓土地出租戶放心出租,金家美預先支付一年的土地租金。
接下來,金家美開始為栽培蘑菇做準備,他與技術員吳葉乾跑到浙江去購買了20000元的菌苗。隨后,又開始購買粉碎機、裝袋機、烘干機等設備。
苦盡甘來.香菇第一人
在搭建菌棚期間,他和技術員吳葉乾不分白天黑夜守候鴨地壩的菌棚內,彎下腰來苦干,按照吳技術的現場要求,搭棚,配料、分袋、滅菌、接種、發菌等栽培技術。一干就是兩個月多月,有時一天只休息三個小時。
“必須嚴格按照規程來操作,一點兒都懶不得,手腳必須到堂,搞不懂的地方,現場問技術員老吳。”金家美告訴筆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報信菇”長了出來,而他也成了村里的種出香菇的第一人,引來很多村民觀看。居住在附近的陳方太看到眼前這個年輕人真的種出了香菇,眼紅地說:“明年我也要種植香菇,希望你不要保守喲。”
在種植香菇的過程中,金家美不是一帆風順,也有過失敗的教訓。剛開始接接菌種,按照浙江的接種時間,因而延誤了避開高溫天氣,又沒有掌握好菌苗所需要的溫度和濕度,導致后期接種的菌床沒有出菇。豆大的水泡出現在他的嘴角上,但是他并沒有氣餒,趕緊請教技術員吳葉乾,分析原因,查找病根……最終全部長出香菇芽。
擴大規模.要做大老板
采訪中得知,他從1個大棚擴展到3個大棚,從3個擴展到6個,香菇3萬袋發展10萬袋,從10萬袋發展25萬袋,從年收入8萬元遞增到現在的年增收80萬,工人有原來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30人。
筆者隨著金家美來到香菇基地,看到一袋袋長勢喜人鮮香菇、齊全的食用菌栽培配套設施,儼然是一個非常規范化現代農業栽培基礎景象。
金家美告訴筆者,也要學著做大老板,多雇上幾個幫手,自己還年輕,累點無所謂。
“2011年我們成立了岐耀山菌業合作社,發展香菇種植戶15戶,種植香菇50萬袋,產值達到500萬元。”金家美地告訴筆者。
他說,“今年自己將規模擴大2倍,準備發展到50萬袋,可解決60人以上村民就近務工,實現產值1000萬元以上。 ”
這正是:岐耀山下金家美 打工返鄉種香菇 規模擴大要做強 帶動增收樹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