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在上海世博會遠大館舉行的藍色經濟研討會現場氣氛熱烈,《藍色經濟》作者、比利時科學家、世界知名經濟學家、零排放基金會(ZERI)創始人岡特·鮑利(Gunter pauli)先生,帶著他的“藍色經濟”模式激情演講。
左起:韓省華(易菇網浙江站站長、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賢銘(世博會遠大館創意設計總監) 岡特·鮑利(Gunter pauli) 程一恒(《藍色經濟》翻譯) 胡峙峰(上海譯文出版社)
咖啡能使香菇增產,又將咖啡渣變廢為寶。從咖啡豆煮成咖啡,只有0.2%被人們攝取,99.8%的部分都淪為了廢物,用咖啡果肉和咖啡渣栽種菇類,除了可以增加香菇產量,更能替咖啡渣找到一條循環利用之道。這就是岡特·鮑利的藍色經濟:讓“再生”創造出更多價值。在他看來,綠色經濟雖然環保,充滿善意,但需要政府補貼和企業大量投入,消費者花費也更多,有點燒錢。換一個角度的“藍色經濟”強調再生,強調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更多價值,也讓企業家對環保經濟更有信心。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國香菇以及其它食用菌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對我國黑木耳、金針菇、靈芝等有獨特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不再那么陌生。向來長在為人所遺棄、最終逃不過一把火命運的農業廢棄物上,令西方人贊嘆不以的是,食用菌可以將植物廢料轉變為營養價值極高的含蛋白質食物。當前的食用菌栽培方法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續性要求。橡樹作為首選的生長介質,必須經過砍伐、切塊、粉碎,轉變為栽培香菇的生長基質,我國雖然橡樹不多,但椴木栽培依然為同類闊葉硬木帶來巨大壓力,我國南方已經改用替代原料,混合農業殘余物,諸如棉籽殼、玉米棒、樹枝等的混合物。
岡特·鮑利估算,美國對于菇菌的年人均需求量為175克,加拿大是美國的兩倍,香港每年人均消費量高達15公斤。如果美國人和加拿大人改成香港人的習慣,那么菇菌產業甚至將超過石油產業的總值。
目前,菇菌產品已超越咖啡成為世界第二交易廣泛的大宗物資,有趣的是這兩者還有生態上的聯系。咖啡豆離開農場到沖泡完成,主要會產生兩部分股廢物。大部分廢物在農場產生,主要是因取得咖啡豆而去除的咖啡果肉,其次自沖泡過后的咖啡渣。每批咖啡原料都有99.8%變成廢棄物,只有0.2%變成你每天要喝的咖啡。2008年,全球咖啡消耗量為1.34億袋(一袋為60公斤),廢棄的生物質竟然高達2350萬噸。農場一般任咖啡果肉腐爛,借口往往是果肉是很好的肥料。每年1600萬噸有機廢物自行分解,造成幾百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讓土里的蚯蚓緊張不安。勞動力價值上看,一杯咖啡在咖啡店的售價為3美元,種植的農民只能從中掙得1厘,相差3000倍。
岡特·鮑利提倡他“藍色經濟”的做法,將咖啡農場和咖啡店產生的廢物,用于菇菌栽培,實現“果肉-蛋白質”模式。沖煮咖啡時,高溫熱水或水蒸氣闖過咖啡粉,起到了消毒的作用,這個過程就簡化了菌菇的培育——將經過高溫處理后的微濕度咖啡渣放回原先的包裝袋中,省去消毒處理,直接送往菇菌廠接種培育。菇菌培養基質被用完后,還是絕好的動物飼料,農民可以喂養家畜。
在哥倫比亞開始已經實踐這樣的模式,每個培育菌菇的咖啡農場可以新增兩個工作崗位,全世界約有2500萬個咖啡農場,相當于新創造5000萬個工作機會。如果世界級的咖啡貿易公司能要求咖啡供應農場將廢物變為菌菇培育機制,如果這種商業模式在所有咖啡產區實施,將廢物流轉變成收入流,總收入將是目前單單咖啡收入的150萬倍。
“沒有人喜歡廢物,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在向廢物流不斷注入廢物。”岡特·鮑利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