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徑兩三厘米的最值錢,一公斤可賣到6塊錢。現在溫度低了,長得慢。氣溫在20℃左右的時候,天天都可以摘哩。”2月6日,當記者來到四川南江縣元潭鄉字庫村,菇農劉從甫正忙著給蘑菇噴水增濕。
老劉揭開草簾,零星的蘑菇已經冒出了頭,大的如燒餅,小的如指甲蓋。他告訴記者,自己用了8分田來種蘑菇,去年10月30日第一次摘,賣了66元,截至去年12月19日,共賣了2038元。春節前一陣子又賣了七八百元。“這都要感謝村干部,他們指導我們把稻草處理了用來種蘑菇。”
字庫村村支書郭光清告訴記者,字庫村是水稻主產村,稻草豐富,但在以前,這些稻草不是進了灶膛,就是散在田里一燒了之。去年春季,村“兩委”組織群眾代表外出學習考察,確定把在稻草堆上種蘑菇發展成一項支柱產業,這使以往被丟棄的稻草派上大用場。目前全村出菇面積已達到100多平方米。
“100平方米蘑菇田的純收入,相當于種10畝油菜,或是養五六頭豬。”郭光清說,去冬今春,全村種植蘑菇共增收50多萬元。
老劉揭開草簾,零星的蘑菇已經冒出了頭,大的如燒餅,小的如指甲蓋。他告訴記者,自己用了8分田來種蘑菇,去年10月30日第一次摘,賣了66元,截至去年12月19日,共賣了2038元。春節前一陣子又賣了七八百元。“這都要感謝村干部,他們指導我們把稻草處理了用來種蘑菇。”
字庫村村支書郭光清告訴記者,字庫村是水稻主產村,稻草豐富,但在以前,這些稻草不是進了灶膛,就是散在田里一燒了之。去年春季,村“兩委”組織群眾代表外出學習考察,確定把在稻草堆上種蘑菇發展成一項支柱產業,這使以往被丟棄的稻草派上大用場。目前全村出菇面積已達到100多平方米。
“100平方米蘑菇田的純收入,相當于種10畝油菜,或是養五六頭豬。”郭光清說,去冬今春,全村種植蘑菇共增收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