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金針菇……在省會橋西蔬菜批發市場里,各種各樣的菌類被整齊劃一地包裝在設計精美的紙盒里,顯得格外惹人注目。批發商告訴記者:“石家莊市供銷系統組織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食用菌質量提高規模擴大,同集團化的合作社打交道方便多了!”
省委研究室對靈壽縣供銷社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功探索進行了調研,省領導對于這種創新經驗也給予了肯定。
靈壽縣狗臺鄉南朱樂村參加合作社的農民高興地說:“合作社將咱生產食用菌的農民組織起來,擴大投資、提高質量,共同面對市場風險,讓我們既多掙錢又很省心。”
讓人眼前一亮的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基地,這在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情況下是不敢想象的
記者驅車來到了靈壽縣狗臺鄉南朱樂村,靈壽縣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映入我們眼簾,大院內的墻上掛著幾塊亮閃閃的牌匾:供銷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特色專業村.……這些榮譽,更加激發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我們見到合作社理事長、村主任李俊久的時候,他正在拌料房里和員工交流種植技術。他熱情地帶領我們走進恒溫養菌房,參觀蘑菇生產全過程。
置身養菌房,感覺溫暖如春(溫度控制在攝氏20度至攝氏25度),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已經成型的杏鮑菇爭先恐后地從培養基里探出身子,像是一支支頭頂灰色帽子的球棒。這些頑皮的“小家伙”,看著并不起眼,卻能給村民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以我們參觀的7個出菇房為例,每天可出菇兩噸,平均每斤可賺七八元錢,整體效益很可觀。在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下,從開始裝菌包到采菇,整個過程僅需55天。另外加上標準化的生產設備,又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產。
這里的屋頂和地面都鋪設了保溫材料,菌房里和走廊里都掛著溫濕度計,李俊久指著菌房感慨道:“像這樣規模的基地,一家一戶根本就無法建立起來。除去資金和市場開發銷售不說,單是技術這一項門檻,就令村民望而卻步。”“這樣的基地全村總共有3個,分別生產茶樹菇、杏鮑菇、金針菇,每天往石家莊蔬菜批發市場送60噸蘑菇。”李俊久如數家珍般告訴記者。如此說來,省會市民餐桌上的菌類食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從這里運送來的。
從單打獨斗到團結協作,規模擴大了、風險降低了,省心了、更掙錢了
靈壽縣供銷社理事會主任時兵江在談及專業合作社的種種好處時,有些動情地說道,以前單個農戶“單打獨斗”式的傳統生產方式,就好比汪洋大海之中的“一葉孤舟”,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浪潮中,很容易就會被“雨打風吹去”,而農業合作社這種生產形式,能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和主導產業,并結合市場需求,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這樣就能有效降低農戶的經營風險,增加農民收入。就拿培育蘑菇的原料來說吧,以前用的是從新疆遠途運回的棉籽皮,一噸的成本是2000多元,現在用的是以木屑為主的原料,每噸成本只需200多元。僅此一項,每戶每年就多收入兩萬多元。蘑菇培育要求恒溫,以前每戶農民只能在冬天生產一季,現在有了恒溫的養菌房,一年四季都能進行生產培育,而且已經形成產業鏈,培育蘑菇剩下的培養基還可以喂豬,經濟效益得以大大提高。說完這番話,時兵江主任又特別告訴記者,整個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做到了與污染源的“零接觸”,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在采訪過程中,南朱樂村村民孫慶菊碰巧路過,得知記者的來意后,她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以前自己干,產量總上不去,銷路也不好打,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加入了合作社,操心少了,收入反倒提高了。”是啊!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大規模生產避開了“單兵作戰”的風險,便于分工協作,在生產技術上有保障,生產程序化、系列化了,成本降低,市場擴大,價格相對穩定,收入自然提高。合作社的專業化、特色化生產優勢,在實踐中得到彰顯。
南朱樂村的蘑菇養殖不僅富了本村村民,還帶動了鄰村村民致富,在談及此時,蘇凡同村的史玉芳喜笑顏開地說:“我家也入了股!以前種蘑菇全家都忙,現在我一個人來干這活兒就行了,還不用自家拉出去賣,比單干時全家人掙錢還多。丈夫孩子又能去其它地方干活兒,這樣家里就有好幾份收入呢!”在這里工作的許多村民都在農業合作社入了股,年底還可以分紅,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據了解,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15戶,輻射15個鄉鎮120個村,帶動種植戶4500戶,年助農增收5000多萬元。
省委研究室對靈壽縣供銷社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功探索進行了調研,省領導對于這種創新經驗也給予了肯定。
靈壽縣狗臺鄉南朱樂村參加合作社的農民高興地說:“合作社將咱生產食用菌的農民組織起來,擴大投資、提高質量,共同面對市場風險,讓我們既多掙錢又很省心。”
讓人眼前一亮的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基地,這在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情況下是不敢想象的
記者驅車來到了靈壽縣狗臺鄉南朱樂村,靈壽縣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映入我們眼簾,大院內的墻上掛著幾塊亮閃閃的牌匾:供銷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特色專業村.……這些榮譽,更加激發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我們見到合作社理事長、村主任李俊久的時候,他正在拌料房里和員工交流種植技術。他熱情地帶領我們走進恒溫養菌房,參觀蘑菇生產全過程。
置身養菌房,感覺溫暖如春(溫度控制在攝氏20度至攝氏25度),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已經成型的杏鮑菇爭先恐后地從培養基里探出身子,像是一支支頭頂灰色帽子的球棒。這些頑皮的“小家伙”,看著并不起眼,卻能給村民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以我們參觀的7個出菇房為例,每天可出菇兩噸,平均每斤可賺七八元錢,整體效益很可觀。在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下,從開始裝菌包到采菇,整個過程僅需55天。另外加上標準化的生產設備,又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產。
這里的屋頂和地面都鋪設了保溫材料,菌房里和走廊里都掛著溫濕度計,李俊久指著菌房感慨道:“像這樣規模的基地,一家一戶根本就無法建立起來。除去資金和市場開發銷售不說,單是技術這一項門檻,就令村民望而卻步。”“這樣的基地全村總共有3個,分別生產茶樹菇、杏鮑菇、金針菇,每天往石家莊蔬菜批發市場送60噸蘑菇。”李俊久如數家珍般告訴記者。如此說來,省會市民餐桌上的菌類食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從這里運送來的。
從單打獨斗到團結協作,規模擴大了、風險降低了,省心了、更掙錢了
靈壽縣供銷社理事會主任時兵江在談及專業合作社的種種好處時,有些動情地說道,以前單個農戶“單打獨斗”式的傳統生產方式,就好比汪洋大海之中的“一葉孤舟”,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浪潮中,很容易就會被“雨打風吹去”,而農業合作社這種生產形式,能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和主導產業,并結合市場需求,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這樣就能有效降低農戶的經營風險,增加農民收入。就拿培育蘑菇的原料來說吧,以前用的是從新疆遠途運回的棉籽皮,一噸的成本是2000多元,現在用的是以木屑為主的原料,每噸成本只需200多元。僅此一項,每戶每年就多收入兩萬多元。蘑菇培育要求恒溫,以前每戶農民只能在冬天生產一季,現在有了恒溫的養菌房,一年四季都能進行生產培育,而且已經形成產業鏈,培育蘑菇剩下的培養基還可以喂豬,經濟效益得以大大提高。說完這番話,時兵江主任又特別告訴記者,整個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做到了與污染源的“零接觸”,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在采訪過程中,南朱樂村村民孫慶菊碰巧路過,得知記者的來意后,她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以前自己干,產量總上不去,銷路也不好打,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加入了合作社,操心少了,收入反倒提高了。”是啊!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大規模生產避開了“單兵作戰”的風險,便于分工協作,在生產技術上有保障,生產程序化、系列化了,成本降低,市場擴大,價格相對穩定,收入自然提高。合作社的專業化、特色化生產優勢,在實踐中得到彰顯。
南朱樂村的蘑菇養殖不僅富了本村村民,還帶動了鄰村村民致富,在談及此時,蘇凡同村的史玉芳喜笑顏開地說:“我家也入了股!以前種蘑菇全家都忙,現在我一個人來干這活兒就行了,還不用自家拉出去賣,比單干時全家人掙錢還多。丈夫孩子又能去其它地方干活兒,這樣家里就有好幾份收入呢!”在這里工作的許多村民都在農業合作社入了股,年底還可以分紅,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據了解,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15戶,輻射15個鄉鎮120個村,帶動種植戶4500戶,年助農增收5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