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用菌生產基數大。2010年,全縣共種植食用菌2420萬段(袋),產量達2400噸,產值達到1.2億元。其中:段木黑木耳1500萬段,產量1200噸,產值6500萬元;段木香菇750萬段,產量1125噸,產值3500萬元;袋料香菇120萬段,產值600萬元;平菇50萬袋,產值200萬元;天麻、豬苓、茯苓、靈芝、磨菇等產值近1200萬元。
2、食用菌生產分布廣泛。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其中司上、堰口、沙河、桑園、白龍、私渡、馬家灣等鄉鎮發展規模較大,涌現出一批食用菌生產專業村、專業戶。如:司上鄉田壩村的李兵,自有袋料香菇14萬袋,還動員親戚在羅鎮發展4萬多段,他負責供種、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因地處國道邊,來往旅客聞“菇”停車,二、三十人每次購菇百十斤。由于菇的品質好,縣內各大超市天天爭相定購,年純收入17、8萬元。堰口鎮南壩村李世德,自有7萬多段袋料香菇、3萬多袋平菇、2萬多袋毛木耳,還帶動周邊的李興華、胡長興、陳光紅等7戶發展袋料香菇23萬段,人均年純收入超過3萬元。桑園鎮明星村6戶食用菌大戶帶動本村十幾戶菇農連片發展,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流轉的土地25畝,正在平整,準備今冬建成食用菌產業園區。城關鎮十里村李祥偉自己發展22萬段袋料香菇,還指導其他村民發展,村兩委為壯大食用菌產業,已調整土地30余畝建設示范園,修通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集中全村專業戶入園。沙河鎮青巖村、堰口鎮南壩村、古城鎮古城村都正在積極調整土地建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區。
3、新技術廣泛應用。全縣袋料香菇栽培技術基本成熟,并已在原料緊張的現實情況下成為今后發展的大趨勢;菌袋(棒)推廣了使用保水膜;地栽袋料黑木耳、香菇已在我市取得成功并正在發展;天麻有性繁殖、野生豬苓、珍稀靈芝菌等人工栽培技術已在我縣發展。食用菌木霄粉碎、攪拌、基料自動裝袋、封袋、烘干等機械化程度正在提高。
4、市場形勢走俏。全縣生產的黑木耳、香菇其品質均好于周邊地區,一般由小商販到菇農家中直接收購,再賣給本地大銷售商,由大銷售商篩選、包裝后銷往廣東、浙江、福建、江蘇、上海等東南沿海地區,或轉口貿易到香港、東南亞各國。全縣小的經銷商有一百余人,大銷售商或公司有三十余家,菇農不存在銷售難的問題,食用菌銷售流通網絡初具規模。
5、經濟效益顯著。以袋料香菇為例,從制種到出菇,夏菇60天、冬菇120天。投入主要包括:設備(滅菌鍋爐、木屑機、裝袋機、扎口機、烘干機等)、原料(木屑、麩皮、石膏、糖、菌種、藥劑、袋子等)、大棚、地租、人工費等,平均2.5元∕袋。收入:以今年市場銷售價為核算基價,每袋產鮮菇3斤,2.5元∕斤,收入7.5元∕袋;產干菇0.3斤∕袋,25元∕斤,收入7.5元∕袋。扣除人工費、原材料、機械大棚折舊等費用,每袋平均純收入可達5.0元以上。如司上鄉食用菌大戶李兵,2010年生產袋料香菇8萬段,鮮菇產量達32萬斤,產值96萬元。2011年又生產袋料香菇14萬段,預計收入將突破150萬元。略陽地栽黑木耳見效更快,一個周期3個月時間,一年可生產兩周期(春季和秋季)。每畝一季可栽1.2萬段,每段產干耳0.15斤,畝產干耳1800斤,投入萬元左右,全年產值達10萬元以上,純收入8萬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6、服務組織較為完善。全縣有食用菌農民技術員40余人,其中高級技師2人,技師3人,助理技師10人,技術員18人,助理技術員7人。已成立1個縣級食用研究所和1個食用菌協會,專業合作組織 13個,注冊資金667.8萬元,有會員456名。有銷售人員600余人。產、供、銷和服務組織比較健全。2010年底,全縣有31家菌種場,其中一級菌種場1家、三級菌種場30家,年生產木耳、香菇、天麻萌發菌、密環菌、平菇等菌種達400萬袋。西鄉縣食用菌研究所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目前菌種銷往全國20余個省市、300多個縣,成為全市食用菌的骨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