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價格的亂象,搞得農民暈頭轉向,“誰來告訴我,明年種什么?” 被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顛峰,折射出農民的無奈,事后強勢介入的愛心菜、愛心豆、愛心果、農超對接、農銷對接、農校對接,表露出政府的無奈,社會的無奈……“跟風種植”是決定農民明年種什么的普遍現象,也是難賣災難的根源,在大量的農產品進口面前,農產品價格如此之低,肯定不是發生了農產品供大于求,反映出我國農產品資源的配置的嚴重不合理。明年種什么?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選擇最具投資價值的農產品種植,就是最好的選擇,根據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規劃安排種植,就應當成為選擇明年種什么的指導方向。但是,“一窩蜂的上,一敗涂地的下”,不斷出現的農產品賣難事件,成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中“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搏弈的新問題。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為農產品主產地從自然資源稟賦出發,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生產,在全國農產品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提供市場保障機制與條件的“百縣百品”工程,成為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經濟帶的建設,實現現代農業產業良性發展新格局,幫助農民兄弟徹底解決“明年種什么”之問的法寶。
關鍵詞:農產品 、賣難、資源配置、產業帶、百縣百品、統一市場
正文
有人評論說,中國農民如果不勤勞,不富裕那是應該的,如果勤勞而不富裕,那就說明還有政策方面支持不夠或者支持點沒有找對的問題,中國農民勤勞而不能脫貧致富的根源在哪里呢?農產品價格的亂象是根本原因,搞得農民暈頭轉向不知道來年種什么好。 從“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辣翻天”“姜你軍”“蘋什么”“糖高宗”等的上穿,到蔬菜、香蕉、土豆、生姜、柑橘、大蒜、生姜、葡萄、大棗、大豆等輪番的難賣事件頻發,農產品價格的“亂象”,特別是2011年年初山東菜農韓進因為自己種的六畝地的菜只能夠每斤賣8分錢而含恨自殺,將一個老問題再次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顛峰,這就是“誰來告訴我,明年種什么?”,它折射出農民的無奈,政府的無奈,社會的無奈……
農民辛苦一年,賠上種子,化肥錢,忙了一年什么錢也沒有掙上,甚至賠了不少錢,令人非常痛心。蔬菜、香蕉、土豆、生姜大量滯銷現象發生后,各級政府才緊急動員,文件發了一拔又一拔,愛心蔬菜、愛心土豆、愛心香蕉等掀起層層波瀾,農超對接、農銷對接、農校對接搞得風生水起,網絡上也開始出現“微博賣土豆”,從央視到各地電視廣播也開始在節目中穿插農產品信息,各地政府組成的促銷團頻頻在各大城市路演,各類媒體也不鮮他們的聯系方式,如此的事后強勢介入,為什么就不能夠告訴農民明年種什么呢?
當前農民在如何選擇明年種什么?
跟風種植是決定農民明年種什么的普遍現象,只要其他農戶種植某農產品賺錢了,其他農戶就會一窩蜂的跟進。2010年,以大蒜、生姜、棉花、綠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在中國掀起一陣漲價旋風,大蒜從每斤3元左右上漲至每斤13元以上,生姜從每斤2元上漲至每斤4.5元。價格快速上漲在帶給農戶更多的收入外,也刺激了他們今年擴大種植面積的積極性,同時,還促使其他農民也紛紛加入到他們種植的行列中來了。2011年部分價格下跌的農產品在去年都曾站在價格巔峰。
有調查顯示,內蒙古自治區2010年土豆價格為年均價格的一倍,直接導致2011年農民一哄而上種土豆,土豆面積猛增,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140萬畝,比2010年增加了10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同比提高15%,鮮薯總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造成2011年土豆價格劇跌為年均價格的一半,許多種植土豆的農戶血本無歸。
價格下跌是農產品過剩了嗎?
資料顯示,中國是一個農產品供需平衡相對偏緊的國家,2010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19.6億美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進口7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貿易逆差為231.4億美元,同比擴大76.5%。2010年農產品進口折合
糧食達到3700萬噸,谷物凈進口446.5萬噸,食用油籽進口5704.6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達到5480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826.2萬噸,棉花進口312.8萬噸,食糖進口176.6萬噸,更值得引起警覺的是,我國玉米出口大國的歷史已經不復存在,2009年首開玉米進口,2010年進口157.3萬噸,效2009年增長17倍。另外,在主產區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的同時,消費市場的價格并沒有太大的下降。同時,我們還發現一個現象,當這一部分農產品價格在下跌的同時,另外還有一部分農產品就在上漲。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農產品價格低,不是中國的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問題,而主要是農產品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包括內外貿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區域間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品種間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形成農產品集中上市加上存儲運輸困難,造成產區產品積壓,農戶紛紛壓價拋售,形成賣不出好價,乃至白白送人或爛在地里血本無歸。
堅持從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規劃出發指導明年種什么
種什么?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選擇最具投資價值的農產品種植,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根據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規劃安排種植,就應當成為選擇明年種什么的指導方向。
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是指把具有生產優勢、規模優勢、經濟效益優勢、綜合比較優勢,在國內外市場有競爭和潛在競爭優勢的農產品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規模化布局、科學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成帶狀布局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它是現代農業經營與布局的新模式。(摘自農業部2008年編制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
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有利于形成規模化和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實行標準化生產,有利于推進大宗特色優勢農產品,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利于加速農業產業化為基礎的現代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的推動建設,我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已經初步形成,區域布局趨于合理,發展的體系建設逐漸完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與發展的政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快速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發展勢頭強勁,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內的農產品優質率逐年提高,優勢產品產業帶的農產品加工率明顯上升,產品附加值穩步提高,精品名牌意識進一步增強,精品名牌效應開始顯露,部分優勢農產品已具備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規模經濟效應日趨明顯。
但是,蔬菜、香蕉、土豆、生姜、柑橘、大蒜、生姜、葡萄、大棗、大豆等輪番的難賣事件頻發,給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造成各地發展農業產業化、建立農產品產業帶再度進入兩難境地,各類問題也日趨顯現,主要表現在,產業帶構成主體的基層政府、農戶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起來,主體間的協作關系沒有建立起來,相互間的惡性競爭日趨激烈;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品結構與重點產區布局不合理,同構現象嚴重,忽視了不同區域間的自然稟賦和市場條件的差異,加上訂單農業保障機制缺失,家庭承包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特質,往往,“產業做大了、價格下跌了、農民遭殃了”,農民利益受損嚴重,基層政府與農戶都對農產品產業帶發展失去信心;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種源質量不高,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普及不力,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直接導致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規劃無序、加工能力分散、加工水平普遍偏低,產業化發育不健康;另外,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的政策與支持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項性的政策法規,農業財政投資力度不足等等構成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遇到的新問題。
重塑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的對策
對上述問題,社會各界提出了許多的對策與建議:提高對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與重點產區建設的認識,不斷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加大優勢區域扶持力度,提高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重點產區的積極性;打破行政區劃造成的無形阻隔障礙,通過優勢農產品的產、供、加、銷優勢互補,促進優勢區域農產品產銷連接,實現局部與全局利益雙贏局面;努力將分散個體農戶連結為整體,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將分散經營向適度集中經營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強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基礎支撐,根據各區域對各優勢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效率比較優勢條件,制定具有特色的優勢農產品發展的規劃和具體方案,進一步擴大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加強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強化科技對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與重點產區發展的支持,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產品加工行業的政策扶持,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精加工水平,提升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產業帶和重點產區農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農民增收明顯;從土地流轉、財政扶持、信息、技術、人才、科研、培訓等各個方面,制定專項政策,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強對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與重點產區的支持力度等等,這些不乏真知灼見,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也就是農業的市場化,因此,它基本上是市場行為,據此,我們認為還要特別強化運用市場引導的手段,建立農產品產業經濟帶建設發展的市場保障體系,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經濟帶的建設形成。
從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內涵可以看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形成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具有資源與生產優勢、具有規模生產的基礎、具有產業化經營水平、具有科技支撐條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所以,優勢農產品產業經濟帶的建設,第一、必須堅持從自然資源稟賦出發,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第二、必須堅持從農產品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入手;第三、必須堅持以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只有將這個三個方面統籌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才能夠真正形成,才能夠達到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目標。
如何統籌“自然資源稟賦”“合理配置資源”“農民增產增收”呢
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CCBOT]憑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優勢,從追求供給方和需求方權利平等出發,以合理配置全國農產品資源為宗旨,以為中國農民創造平等的貿易機會為使命,以建立符合中國農產品流通特征的交易規則為己任,采用互聯網與物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組織全國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通過網上直接進行農產品交易,再以全國已經形成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接點,農貿市場、超市為落點,采用“競價交易(招標、拍賣)、掛牌交易、專場交易、中遠期交易” 多種交易模式,滿足農產品貿易的多層次、多規模、多種類、多變化的需求,就交易本身而言具有 “發現價格、規避風險(套期保值)、資源配置、行業融資”四大基本功能。為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成就國家級的農產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結算中心、定價中心、資源配置中心提供了運營機制。這之中,現代技術與管理是手段,政府依法監督是保障,同時,農產品期貨交易將相得益彰,共同發揮作用,以此為核心構建起中國農產品現代流通新體系。為農產品主產地從自然資源稟賦出發,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生產,在農產品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提供了市場保障機制與條件,成為促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與鞏固的重要平臺。
在此基礎上,他們從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取得競爭優勢的做法和效果入手,按照“服務規劃、抓住龍頭、突出優勢、塑造品牌、疏通渠道、掌控定價權、提高競爭力”的總體思路,幫助全國農產品產業帶的產品利用CCBOT上網交易,創建以優勢產區管理為基礎,原產地保護為手段,以知識產權文化促進優勢農產品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轉變,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化、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全面提高主產地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競價交易(招標、拍賣):以拍賣為主,即農產品經營企業(注冊為主持交易商)的單批量產品,通過CCBOT生成為一個或多個拍賣標的,利用CCBOT平臺向全國拍賣,實行加價遞進,標的合同實時在所有參與競價的交易商電腦終端傳轉,全體買方集體競價,出價最高者獲得買權,確保主產地農產品賣出最好的價格。
掛牌交易:即農產品經營企業(注冊為主持交易商)的大批量常銷的單個農產品,通過CCBOT生成為掛牌交易合約,利用CCBOT平臺向全國銷售,實行主持交易商自由配發掛單銷售,買方全額貨款(100%資金)購買,成交后必須在合約規定的期限內交割(1周至1個月內),在確保主產地農產品賣出最好的價格的同時,保障銷售數量的實現,并實現產銷對接,杜絕產地對目標銷售市場的盲目性,防止貨到地頭死。
專場交易(創業板):即農產品經營企業(注冊為主持交易商)作為特色農產品經濟區指定企業,設立農產品的標準化電子合約在CCBOT上市交易銷售。交易采用合同定金制度,主持交易商是唯一的賣出方,其他交易商只能夠先買入再賣出,或合約到期實物交割交易。交易雙方可以直接鎖定直接進入交割狀態,直到交割完成。實現以銷定產,保證地方農產品的賣權與定價權,并且在定單適當流轉的基礎做到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以及鎖定因為農產品價格下跌可能形成的風險,保證農民增產增收。
中遠期交易:(主板):按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和“國六條”的規定,參照《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草),采用標準化電子合約、電子撮合交易、保證金制度(20%以上),每日或隔日以及在一段時間內無負債結算制度,設立漲跌最大幅度制度,T+0,買空賣空制度,最大定貨量制度,等各項制度。實現價格發現、規避風險、資源配置、金融與融資,同時與期貨市場實現有效對接,推動該產品行業形成中國價格,參與國際競爭。
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圍繞國家制訂的農產品產業帶的規劃建設,以及各地方政府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服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代表的“三品一標”系列工程,“雙百工程”“新網工程”,切合“標準化生產示范園” “優勢特色種養示范”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項目的展開,推動全國具備條件的特色農產品利用CCBOT平臺,采用以上交易模式進行交易,開展“百縣百品”工程。
同時,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聯合中國供銷集團的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公司,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支持下,共同投資成立中合華(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承擔“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工程”,以供銷系統的地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帶動全國25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百縣百品”工程特色農產品的落地集散點。
另外,CCBOT在全國按照行政區域縣區設立交易商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平臺的優勢與全國各級地方政府建立區域市場,與行業網站建立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共同構建起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網絡,為農產品資源在全國的科學配置提供保障。
在“百縣百品”工程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下,代表特色農產品產業帶農產品銷售的主持交易商(地方政府或產業行業協會組織推薦的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市場的經濟的手段,集聚農產品資源,掌控農產品定價權,以“訂單農業”為基礎,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形成生產貿易團體,最大程度的滿足生產與銷售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銷定產”,打破長期困擾廣大農民增產不增收的魔咒,破解“農業金融”難題,在此基礎上,全國各最具競爭優勢的農產品都能夠在資源科學合理配置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獲得科學合理的調整,農業產業化得以科學實施,推動一大批如 “蘋果之鄉”“柚子之鄉”“菠蘿之鄉”“大棗之鄉”“核桃之鄉”“羅漢果之鄉”“香蕉之鄉”“榛子之鄉”“橄欖油之鄉”“花椒之鄉”“土豆之鄉”“獼猴桃之鄉”在中國的崛起,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得以科學實現。
案例介紹分析
河南省西峽縣人民政府從自然資源稟賦的實際出發,確定了獼猴桃是該縣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產業初具規模,產量每年以16%的速度增加,2010年產量達到3.6萬噸,隨著產量的增加,價格連年出現下滑,農民的增收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他們從蔬菜、香蕉、土豆、生姜、柑橘輪番難賣的事件得到啟發,于2011年3月批準獼猴桃在CCBOT上市,成為“百縣百品”工程里的一個項目,并且,安排地方龍頭企業——河南哪咤農業科技公司申請成為CCBOT主持交易商,在CCBOT平臺主持西峽獼猴桃交易,實現網上定單264300箱(約占全縣產量的6.2%),目標銷售區域以及數量已經生成,采摘交割季節一到,就按照配置好的交割計劃,地頭一邊采摘,一邊裝箱,同時質量檢驗,封箱裝車,24小時內就基本抵達全國所有的目的市場,全部上貨架或采購消費者在指定批發市場提貨完成,完成整個交易。
1、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促使主產地農產品集中,實現流向精確配置,確保所有農產品準確配置到目標市場,減少盲目性,杜絕運輸損耗與浪費。目前,全國僅果蔬一項,由于運輸損耗與浪費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00億元,是國外市場的3.6倍,通過CCBOT將運輸損耗與浪費造成的損失降低下來,這對農民增收,消費者減負是不小的貢獻。隨著“百縣百品”工程的全面實現,數百種主產地農產品精確配置,全國農產品資源就獲得科學合理配置,為正確指導農民種植打下基礎。
2、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給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定價方面實現平等的話語權。負責上市交易的主持交易商是地方政府核準的,地方主導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代表了地方所有農民的利益,來利用CCBOT平臺進行農產品的定單銷售,使得主產地農民將全年計劃生產的農產品直接與消費者在平等的環境下對等交易,享受平等的定價話語權,雙方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護,合理的生產利潤得到保值。并且確保將價格傳導到生產農戶那里,除了利用CCBOT的網站以及關聯信息平臺和媒體及時發出外,還要求地方政府利用地方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直接發布到農戶那里,確保“主持交易商”企業在獲得合理的商業利潤的基礎上與農戶落實定單,引導農民種植。優勢產業帶交匯區的農民,同樣可以按照比較優勢選擇種植,與各主持交易商企業或合作社簽訂訂單后,落實種植。
3、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真正實現了“由農民找市場賣”到“市場找農民買”的轉變,農民開始有了市場定價權。農產品電子交易解決了產銷的流通銜接,也給了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更大的信心,今后他們將用好政策,用好平臺,擴大果園種植,進一步普及標準化種植技術,使標準化種植深入果農心中,既讓消費者品嘗高品質的西峽獼猴桃,又讓果農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所以“百縣百品”工程成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主產區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各個生產合作社、農戶都能夠均享優質優價帶來的利益,全體成員自覺的維護自己的農產品品牌,維護自己的農產品質量,建立一種自生產到消費的,人性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滿意,農民種植不用愁。
4、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實現了地方政府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目標,將地方全年計劃生產的農產品直接與消費者在平等的環境下對等交易,實現定單農業,農產品銷售得到了保證,合理的生產利潤得到保值,企業農業投入的積極性、長期性得到保護,產地賣權獲得了保護,農民的種植權得到了保護,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科學調整,有利于農產品優勢產業帶的形成和鞏固,安定了農民的種植。
5、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為政府推動的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保障機制,促進工業反哺農業的實現。我國目前條件下工業反哺農業難以實現,或累試累敗的根本原因是定單農業無法實現,造成投資的風險巨大。在CCBOT交易體系下,河南哪咤農業科技公司完全是西峽工商實業界的企業,為西峽獼猴桃在CCBOT上市而成立的農業企業,它作為“主持交易商”,通過這種保障機制的預先銷售,實現定單農業,工業反哺農業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提供了為農業資本向農業生產性投資創造條件,農業金融問題也能夠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在經濟上得以鞏固,農民種植得以鞏固。
6、西峽獼猴桃通過“百縣百品”工程,為完善儲備制度和主要臨時收儲制度提供了科學決策的依據,充分保障西峽獼猴桃價格的平穩。重要農產品的儲備制度以及主要農產品的臨時收儲制度(包括地方政府為推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收儲)是我國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儲備多少,什么價格收儲,什么價格什么時候輪儲,歷來缺少科學數據的支撐,也缺乏科學合理的操作體系。經常讓老百姓感到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儲備在搶著拋售,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儲備又在搶著采購,總是高買低拋,國家每年花費巨大的財政開支支撐儲備。為彌補儲備企業的虧損,前些年不得不給予儲備企業自主經營一部分自營業務(2010年被國務院叫停,今年又放開)。搞得老百姓不理解,政府不明白,儲備企業很無奈,商業經營企業很不愉快。在CCBOT模式下,這個問題似乎不那么難解決了。以獼猴桃為例,西峽縣人民政府確定了獼猴桃是該縣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根據當地的生產力水平,參考社會平均勞動力投入產出比例,以及科學技術進步,其他產區的平均收益水平,確定本地農產品的保護價格,確保農民有基本的生產發展維系能力,每年依據以上數據調整,并且列入產業規劃扶持政策范圍。該縣獼猴桃在CCBOT全國銷售過程中,只要價格下跌到保護價格,政府啟動儲備,由主持交易商全部買回,直到價格回升,期間的所有差價與儲存費用全部由財政支付承擔,價格回升到規定的范圍(保護價格以上10——12%)政府就要求主持交易商賣出調控市場,這部分獲取的利潤只能夠用于彌補財政儲備的費用,出現節余劃入產業發展基金管理。儲備多少,什么價格收儲,什么價格什么時候輪儲全部按照市場規律,依據既定的產業政策操作。諸如以往的大蒜、柑橘、香蕉、土豆、白菜等難賣事件,就不可能在西峽獼猴桃上發生,農民就能夠安心的種植生產。
總結
解決我國農民“誰來告訴我,明年種什么?”的問題,不是個小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中國的“三農”問題的最關鍵的問題就解決了,一方面,要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業生產投資能夠獲得基本的社會平均回報率,以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另外一方面,又要控制農產品價格上漲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壓力,在這兩方面作用下,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在發揮農業區域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和提升,形成農產品產業帶,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大程度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國家要加快對農業的“三通一平”(農產品的冷藏存儲,冷藏運輸,標準化電子交易系統,光伏冷藏技術)的建設,解決農產品的存儲銷售問題,也要解決當前保增長易,調結構和拉內需難的問題。所以,我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必須根據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特點,在滿足廣大農業生產者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合理配置資源與要素,在體制上不斷突破與創新,從完善垂直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與橫向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建立“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和專業市場+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及科研院校+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在組織上不斷突破與創新;利用好“百縣百品”工程的創新市場機制,實現現代農業產業良性發展新格局,確保農民清晰的知道“明年種什么”!
注:“百縣百品”工程獲得“2010中國十大改革創新案例”
作者:費建,1965年11月1日
工作單位: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中合華(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董事
參與編著“農產品經紀人培訓教材系列叢書”:《農產品經紀人職業基礎知識》《農產品經紀人創業與發展》《農產品經紀人業務技能》
《農產品電子商務指引》主編
中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領軍人物
中國誠信企業家
中國百名行業改革創新帶頭人
中國百名行業改革創新帶頭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2010中國改革優秀人物
通訊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88號金茂大廈32層
電話:021-50988911
電子信箱: ccbot007@126.com
官方網站:www.ccbot.com
個人博客:http://blog.163.com/ccbot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