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東至縣食用菌產業在興盛之后也遭遇了“瓶頸”期,2008年的特大雪災,讓食用菌產業的“瓶頸”更加凸顯。三年來,該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食用菌產業正步入春天。
一場雪災 食用菌產業遭受重創
2008年,一場大雪壓倒了全縣90%的食用菌生產大棚,也打垮了許多菌農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一年辛辛苦苦種菌,到頭來還不如一年務工的收入。”許多菌農紛紛棄菌務工。
據該縣科技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2007年,全縣15個鄉鎮有14個、116個行政村、3500戶從事食用菌種植,擁有12個食用菌技術研發中心,產生了一批食用菌生產重點鄉鎮、專業村組和種植大戶。全縣生產食用菌達到7000萬袋,產值達1.8億元,躍居全省食用菌生產大縣,主導產品毛木耳的產量更是達到了全國的6%至10%,該縣被授予“安徽省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等稱號。
紅紅火火的食用菌經濟為何經受不住一場大雪的考驗?“其實,食用菌產業遭受重創關鍵在于:缺乏一級菌種的生產能力,從外購入的一級種由于原產地與東至縣的氣候差異,加上母種質量的良莠不齊,投入生產后食用菌的產量、質量無法保障;品種單一,生產場地設施簡單,加上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等上漲……食用菌‘瓶頸’日益凸顯。”
項目支撐 產業發展漸顯成效
“我們現在的工廠化栽培,全自動化溫濕調控,50天就能夠實現一個周期的生產。”興農菌業負責人曹立爭介紹道,傳統的生產方式幾乎一年才能實現一個生產周期。工廠化生產的產量是傳統方式的6至7倍,更能集約用地;不受氣候影響,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波動多產或者少產。在上馬工廠化生產線時,興農菌業就果斷地選擇了市場前景較好的珍稀品種———杏鮑菇。興農菌業工廠化栽培杏鮑菇基地只是東至縣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成果的一個縮影。
科技部門調查顯示,同樣一畝田,種植食用菌比種植傳統的農作物效益要高出數倍;東至縣生產食用菌的基礎、環境、技術等都有著較強的競爭力。2008年,東至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出臺《食用菌產業化扶持辦法》,通過政策扶持推動食用菌發展產業化、現代化。當年就拿出100萬元幫扶食用菌產業發展,并爭取科技部的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在該縣實施。
2011的11月,項目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三年來,在項目的帶動下,東至食用菌發展獲得重大突破:菌種繁育能力顯著提升,具備一級菌種繁殖能力;單一品種結構得到改變,珍稀品種數量增加;新上加工項目,加工轉化率提高到30%……與此同時,傳統食用菌品種———毛木耳生產也獲得突破:興農菌業承擔的科技部“棉秸屑食袋載毛木耳產業化”項目通過驗收。
轉型升級 期待更多政策扶持
2008年以后,東至食用菌產業一直處在艱難的恢復、徘徊、緩慢增長的狀態。2011年,該縣食用菌產量達到7000萬袋,毛木耳比重由90%下降到70%,相對應的是杏鮑菇、靈芝等珍稀品種上升到30%;年繁育和生產優良一級種能力達到4000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0畝。通過一系列的數據,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東至縣食用菌產業在走過嚴冬后取得的不菲成績。筆者在走訪中發現,該縣食用菌轉型升級發展空間很大,但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工廠化栽培投入大、科技含量大、回報高。”曹立爭告訴我們,一期工程已經投入了1500萬元,要達到日產10噸的規劃目標,資金對于興農菌業而言將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對于其他的非工廠化栽培的菌農而言,掌握引進珍稀品種的技術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論是改變生產方式,還是更新品種,最關鍵的還是要延伸產業的鏈條,增強應對市場變化能力。”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相對于生產而言,產品研發、品牌開發、生產加工、市場開拓,有著更廣闊的的產業轉型升級前景等待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