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的地下有一座“地下城堡”,它就是縱橫交錯的防空洞。在不少市民的心中,防空洞是用來躲避戰火的地下空間,而現在它成了夏日的納涼點、停車場等場所,但更讓你想不到的是,防空洞還能成為“地下農場”,成為種植蘑菇的基地。
“地下迷宮”成農場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合工大附近的一處防空洞,帶您探秘“地下農場”。記者沿著一個洞口下到防空洞內,只見悠長的防空洞內,每隔幾米就有一盞燈,把防空洞照出淡黃色的光暈。
沿著防空洞行走一段后,展現在面前的是兩個洞口。沿其中一條路走了一會兒,記者感到洞內的溫度高了起來,像開了空調一樣。防空洞就像一個迷宮,有很多支洞,七拐八繞,且內壁的裝飾幾乎一模一樣,分辨不出方向。就在這個迷宮一樣的城堡內,竟然種植著各種鮮美的蘑菇。
大約行走了3分鐘后,防空洞內豁然開朗,一排排的菌種放置在洞內,不少菌種都發菌絲了,有的已經長出了白白嫩嫩的蘑菇。而這些蘑菇就是一個年輕的創業者種植的,他的名字叫王昌材。
在王昌材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他的“地下蘑菇工廠”,在一個支洞內,幾名工人正在制作種蘑菇的培養料,而另一個支洞內放置著即將長出的雞腿菇、秀珍菇、小白靈、蟹味菇、姬菇等。
恒溫20度種蘑菇最合適
“說實話,上大學我也沒有來過防空洞,沒想到自己現在與防空洞打起交道來了。”王昌材笑著說。說起和防空洞結緣,王昌材覺得有些偶然。
2002年,王昌材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到肥西縣一家食用菌企業工作。幾年后,他開始創業。剛開始,王昌材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肥西紫蓬山附近種植食用菌。很快,他發現食用菌種植的一些優良品種需要的地理條件較高,且夏季和冬季反季節種植有待突破。
就在王昌材躊躇之時,恰巧,合肥工業大學地下防空洞對外招租。“雖然理論上說,防空洞內種植蘑菇效果好,但沒有試驗,心里還有點擔憂。”
在第一次見到防空洞后,王昌材發現防空洞內維護得很好,心里頓時有底了。“有了防空洞,我365天都能種出蘑菇。”
此后,他利用防空洞的優勢,反季節提供菌種。他還利用起創業時的以 “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在全省許多地方建立了蘑菇種植基地。
“你看防空洞內是恒溫,特別利于蘑菇生長。”說著,他用手指向一個溫度計,上面顯示著:20攝氏度。
他種植的蘑菇在批發市場口碑很好,且種出來的蘑菇個大、味美,質量好,批發商都愿意買他的產品,收益頗豐。
地下采摘吸引市民參觀
得知王昌材在地下種植了蘑菇,不少市民便在周末攜家帶口來探訪他的地下工廠。“不少來過的人,采摘幾次后覺得非常有趣,蘑菇的味道不僅美,而且在防空洞內穿來穿去也覺得很有意思。”王昌材告訴記者。
他算了算成本,在防空洞里種蘑菇明顯是省下來了一些設備的投入,最簡單來說空調保暖的費用,現在節省下來的費用,他想用來開發地下工廠。他說,如今,網上流行“偷菜”,現實中流行“開心農場”,如果能在幽深而富有探秘趣味的防空洞里,開辦一個“地下農場”,搞一個采摘農業、觀光農業,讓市民們在周末到防空洞內采蘑菇,那恐怕對市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