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牡丹江市供銷社深入貫徹省、市“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戰略,圍繞牡丹江市“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建設,大力實施“科技推廣年”活動,在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不斷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專業化顯著提高,實現了產品質量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2011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28.3億袋(塊),總產量142萬噸(鮮品),總產值62億元,拉動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058元,同比分別增長16.5%、16.5%、34.8%、14.1%。
全面實施了“科技強菌”戰略,對當前市場發展看好、潛力巨大的秋耳栽培、黑木耳小孔栽培、越冬耳栽培、秋猴頭菇栽培、木耳手撕片加工工藝、烤煙房吊袋養菌等8項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進行重點引導和普及推廣。黑木耳、猴頭菇、滑子蘑為代表的三大食用菌種,不僅在產量上實現了新突破,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也有了質的飛躍,黑木耳實現了全年生產。
加快建設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區,為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搭建示范平臺。全市鄉(鎮)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45個,百萬袋以上生產專業村318個,標準化示范園區34個,符合無公害綠色操作規范的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25億袋以上,占全市總栽培規模的90%以上。
采取政策、資金、項目重點扶持的辦法,重點培育發展了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利益聯結緊密的龍頭企業,江蘇雨潤、牡丹江龍飛、海林北味、林口巖手等食用菌龍頭企業群體迅速崛起,年加工量達到11萬噸,實現產值13億元。聞名全國的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交易量預計達到12萬噸(干品),交易額突破6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產業龍頭和集散中心,并跨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
圍繞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了廢舊菌料、菌袋生產加工木質煤、機制木炭等經濟適用技術,全市共建設各類相關企業21戶,建立廢棄塑料菌袋回收點60處,廢棄菌袋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各級供銷社和食用菌協會,結合中國食用菌協會“小蘑菇新農村萬名菌農培訓計劃”,共舉辦各種形式的專家報告會、技術培訓班200多場次,累計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增強了廣大菌農的科技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
深入開展食用菌文化建設,東寧縣、海林市分別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在全國第十屆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展銷會上,海林市二道河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黑木耳之鄉”榮譽稱號。
全面實施了“科技強菌”戰略,對當前市場發展看好、潛力巨大的秋耳栽培、黑木耳小孔栽培、越冬耳栽培、秋猴頭菇栽培、木耳手撕片加工工藝、烤煙房吊袋養菌等8項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進行重點引導和普及推廣。黑木耳、猴頭菇、滑子蘑為代表的三大食用菌種,不僅在產量上實現了新突破,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也有了質的飛躍,黑木耳實現了全年生產。
加快建設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區,為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搭建示范平臺。全市鄉(鎮)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45個,百萬袋以上生產專業村318個,標準化示范園區34個,符合無公害綠色操作規范的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25億袋以上,占全市總栽培規模的90%以上。
采取政策、資金、項目重點扶持的辦法,重點培育發展了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利益聯結緊密的龍頭企業,江蘇雨潤、牡丹江龍飛、海林北味、林口巖手等食用菌龍頭企業群體迅速崛起,年加工量達到11萬噸,實現產值13億元。聞名全國的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交易量預計達到12萬噸(干品),交易額突破6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產業龍頭和集散中心,并跨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
圍繞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了廢舊菌料、菌袋生產加工木質煤、機制木炭等經濟適用技術,全市共建設各類相關企業21戶,建立廢棄塑料菌袋回收點60處,廢棄菌袋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各級供銷社和食用菌協會,結合中國食用菌協會“小蘑菇新農村萬名菌農培訓計劃”,共舉辦各種形式的專家報告會、技術培訓班200多場次,累計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增強了廣大菌農的科技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
深入開展食用菌文化建設,東寧縣、海林市分別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在全國第十屆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展銷會上,海林市二道河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黑木耳之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