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期間食用菌發展現狀
我國食用菌生產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五”期間,隨著我國經濟的調整,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的產業,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生產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期間,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速度加快,品種增多。1996年,食用菌總產量350萬噸,1997年食用菌產量為近400萬噸,1998年總產量437萬噸,1999年總產量超過450萬噸,2000年預計達到500萬噸左右。食用菌生產的迅速增長,使我國年產量成為世界的食用菌生產大國,占世界食用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1998年我國的蘑菇產量為45萬噸,占世界產量20%。香菇1998年133.8萬噸,占世界產量70%,其他品種如木耳、銀耳、金針菇的產量均以我國最多。
(二)科研成果成效顯著
多年來我國‘食用菌戰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從事生產的人員不斷努力探索,大膽創新,完成了多項科研成果,創造出了一系列栽培新技術。主要有:食用菌資源考察,收集了標本和圖譜,僅具有經濟價值的食用菌達300多種’,其中50多種可人工栽培或菌絲培養;食用菌育種及野生種馴化也取得進展,形成了主要菌種的育種基地;例如福建的蘑菇、云南的金耳、江西的茶樹菇、黑龍江的黑木耳、遼寧的滑菇、廣東的草菇、河北的灰樹花、新疆的阿魏菇等;隨著食用菌栽培原料和栽培方法及條件的改變,由段木原料為主到代料栽培,利用木屑、棉籽殼、秸桿等;在栽培方法上也有所創新,有室內、庭院、地栽、套種等多種方法,利用南北自然條件,形成周年產菇;生產、保鮮、貯藏、加工、包裝、營銷技術有較大改進,提高了機械化程度,基本形成了一條龍配套技術,深加工技術得到發展,食、藥用菌提取多糖、針劑、膠囊,以及膨化、壓縮食品、加工飲料等產品面市,這一系列有較高價值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創新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產品結構和質量不斷優化
目前我國主要品種按產量排序為:香菇、平菇、黃背木耳、蘑菇、金針菇、銀耳、黑木耳、草菇、滑菇、姬菇、灰樹花等。近幾年新發展的品種有:姬松茸、茶樹菇、阿魏菇、杏鮑菇等。總體來看產品質量都有提高。
(四)市場范圍逐漸擴大
目前主產區開辦的專業批發市場有:福建古田、浙江慶元、磐安,河南西峽、泌陽;北方地區計劃開辦的批發交易市場有:江蘇徐州、河北平泉、遼寧清原、吉林汪清等。
五)基地建設得到發展
全國食用菌商品基地縣的建設發展迅速,根據26個縣的統計1999年食用菌總產值達到8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其中超過5億元的3個縣,3―5億元的10個縣,1―3億元的13個縣,各縣有主導產品。“九五”期間,我國食用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分散個體發展、無序經營,食用菌產品的出口各自為戰;二是科技、生產、加工、銷售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組織體系;三是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尚未形成主力、尚未占領大市場;四是品牌中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因此我國雖然生產量成為食用菌產業大國,但還不是屬于食用菌產業的強國。
二;“十五”期間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十五:期間我國食用菌產業面臨的形勢
21世紀初,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呈現出新的面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和較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將多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國家將加快西部地區大開發以及中國加入WTO,將為食用菌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二是食用菌產業自身擁有許多發展優勢。食用菌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發展潛力大,市場廣闊,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將十分重視和支持;同時我國食用菌產業開創新資源,綜合發展,具有逐步改善的林業,充分利用農產品秸桿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各主產區建設一批科研教學機構,培養了科技人才;在多年的發展中食用菌行業涌現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國加入世貿以后,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消費將逐步擴大,因此,國內市場前景廣闊。
(二)指導思想
根據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結合食用菌行業的實際,確定指導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創名牌產品;依靠科技進步,搞好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堅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商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培育和建設,促進食用菌產業化;全方位、多層次開拓國內市場‘積極增加出口創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食用菌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是利用我國獨具特色的優勢,由食用菌生產大國,向.公用菌生產強國發展。 分階段目標:2005年的食用菌總產量(鮮品)達到600萬噸,出口創匯7億美元;
2010年食用菌總產量達到700萬噸,出口創匯8億美元;
2015年食用菌總產量達到800萬噸,出口創匯9億美元。
四、主要任務及措施
(一)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促進生產發展
食用菌產業要立足于國內市場,同時要不斷擴大出口,因地制宜,圍繞市場需求,調整了產品結構,培育、引進、推廣優質品種,滿足新市場需求。雖然食用苗市場不斷有新需求,但卻面臨著產品質量的激烈的競爭,尤其在當前我國合用菌市場不夠健全,經常發生賣難問題情況下,大力開拓市場尤為重要。只有以質取勝,才能發展大市場。為此,要加強信息工作,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分析、預測,并及時了解市場發展趨勢,制定企業營銷策略,要加強市場培育,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優惠措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規劃建設規模化、輻射面廣的食用菌批發市場,各地還可探索發展連鎖經營,以促進食用菌產品走向國內國外大市場。各地在食用茵發展中要形成特色品種、優勢品牌、創立精品,開拓市場,本著以質量名牌占市場,以特色服務爭市場的原則,激活營銷,以市場促生產。今后規劃:要完善南方地區市場,鞏固中原地區市場,開拓北方地區市場,培育西部地區市場,逐步形成全國市場網絡,并同國際市場接軌聯網。
(二)依靠科技進步,振興食用菌產業
科技進步是振興企業的根本,也是食用畝產業發展中的決定因素,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中,要加強對食用菌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在大力推廣食用茵栽培生產技術的同時,重點抓好產品加工技術和儲藏、保鮮技術研究,并爭取在品種選育,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推進科技進步中要堅持基礎應用研究同開發研究相結合,高新技術同常規技術相結合,自主研究同引進技術相結合,科學研究
同成果推廣相結合,提倡產學研相結合,建立行業研究開發中心,以提高科技水平,各要注重先進實用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廣網絡;要根據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把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采用現代技術,創新開發出若干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和優質名牌產品,為振興食用菌產業做出獻。科技的貢獻率要逐步提高。2005年達到60%,2010年達到50%,2015年達到60%。科研攻關項目要爭取引入國家項目計劃,推廣項目列入國家星火計劃。
(三)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發展名牌產品
食用菌產品的調整和優化,要逐步解決產品趨同與低水平重復生產問題,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開發水平使食用菌產品升級換代,真正形成一批帶動整個食用菌增長和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優質名牌產品,以適應市場不同層次消費需求。應著眼于世界食用菌產業科技加速發展的趨勢,依靠科技近步,發揮區域優勢,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重點圍繞產品加工發展優質產品,努力創造名牌產品,在確保食用菌總產量穩定適度增長的基礎上,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合理調整區域布局,逐步形成商品優勢和規模優勢。主要產品要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均衡供給,周年銷售。食用菌生產企業要適應產業化經營的需要,著重發展加工與儲藏、保鮮、運輸業,要結合食用菌產業的結構調整,加強技術改造和企業管理,為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要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不斷開發新品種,創造名牌,生產和經營名牌,為國爭光,食用菌產業發展較早并有一定基礎的地區(東部地區)要注重提高產品的科技合量,發展精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外向型經濟。食用菌生產發展較晚并末形成一定規模的地區(如西部地區)在提高產品產量的同時,也要盡量應用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創制出具有特色的優質產品。今后要馴化中國獨特的品種,形成批量生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讓中國食用菌走向世界。
(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推動食用菌產業化
辦好龍頭企業是實現產業化、機械十億的關鍵,只有辦好龍頭企業,才能外聯市場,內聯農戶,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各地要重點抓好一批龍頭加工企業的建設,可選擇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產品為依托,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多種形式建立一批具有市
場開拓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生產加工能力并有一定規模和科技水平的龍頭企業集團,以發揮其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創立名牌產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各地在辦好已有企業的基礎上,要積極創造條件,著力建設好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實行科學管理的骨干項目,例如以當地食用菌為主的批發交易市場;根據當地資源,選擇某種或幾種骨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加工企業;食用菌地區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科技含量高、示范意義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等。要注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要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種養業的發展,把生產、加工、銷售聯合起來,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業化經營;要引導龍頭企業同菇農形成緊密的利益關系,讓菇農得到實惠,實現共同發展。目前的龍頭企業多數限于縣的范圍,今后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培育跨地區的食用菌集團公司,或者按食用菌的主要出口品種,組織聯合公司,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五)強化菌種的選育與管理
菌種是發展食用菌的關鍵,偽劣菌種坑害菇農后果嚴重。過去常說:蘑菇的育種中心在歐美,香菇的育種中心在日本。今后要建立我國主要品種的育種研究中心,選育我國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馴化我國特有的名貴品種。按照我國種子法的要求,建立菌種定點生產
廠,頒發生產、經營許可證,實行菌種承包責任制,加強菌種銷售管理及售后服務制度。
今后要在菌種研究方面加強科技投入,努力縮小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達到國際水平。
(六)加強協會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食用菌協會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全國性行業社團組織。因此,食用菌協會應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協會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服務,一方面要積極組織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國際合作交流,組織科研成果、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還要對生產、銷售、出口等業務工作進行協調、指
導和溝通。今后應大力加強協會的自身建設,一是加強協會的組織建設,在穩定現有會員隊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組織,發展會員,重點是吸收和發展單位會員特別是企業會員,企業單位會員應是會員的主體,個人會員要以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教授為主。加強對會員特別是單位8’
目前的龍頭企業多數限于縣的范圍,今后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培育跨地區的食用菌集團公司,或者按食用菌的主要出口品種,組織聯合公司,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五)強化菌種的選育與管理
菌種是發展食用菌的關鍵,偽劣菌種坑害菇農后果嚴重。過去常說:蘑菇的育種中心在歐美,香菇的育種中心在日本。今后要建立我國主要品種的育種研究中心,選育我國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馴化我國特有的名貴品種。按照我國種子法的要求,建立菌種定點生產
廠,頒發生產、經營許可證,實行菌種承包責任制,加強菌種銷售管理及售后服務制度。
今后要在菌種研究方面加強科技投入,努力縮小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達到國際水平。
(六)加強協會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食用菌協會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全國性行業社團組織。因此,食用菌協會應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協會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服務,一方面要積極組織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國際合作交流,組織科研成果、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還要對生產、銷售、出口等業務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和溝通。今后應大力加強協會的自身建設,一是加強協會的組織建設,在穩定現有會員隊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組織,發展會員,重點是吸收和發展單位會員特別是企業會員,企業單位會員應是會員的主體,個人會員要以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教授為主。加強對會員特別是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