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縣丹清河鄉現有1800農戶栽培食用菌16萬平方米,鮮菇產量突破120萬公斤,戶均純收入3000多元;62名鄉干部有三分之二從事食用菌栽培的菌種生產、新品種開發、技術服務等工作。食用菌栽培已成為這鄉財政創收、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在丹清河鄉的帶動下,全縣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為農民增加收入1500萬元。
這鄉食用菌栽培的拳頭產品香口蘑素有“蘑菇王”、“草原明珠”之稱,是壩上地區著名特產。這鄉自1999年發展香口蘑栽培以來,鄉主要領導把培養一支過硬的技術員隊伍,建立一套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機制和培強一個龍頭企業作為促進這一產業快速發展的有力措施。他們高薪聘請壩上農科所食用菌專家作技術顧問,并抽調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鄉干部成立了“塞北口蘑開發有限公司”。公司通過舉辦講座,外出參觀學習和生產實踐,培養出32名技術嫻熟、能獨立指導栽培生產的鄉干部專門從事技術服務、菌種分離生產、新品種試驗開發等工作。同時還為其他鄉鎮帶出150多名技術人員,把栽培技術向全縣推廣。
為有效解決農民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想發展而無錢發展、想高產而技術掌握不準、規模大而銷售困難等實際問題,這鄉建立了一整套便民、利民、惠民經營機制。每個栽培季到來之時,鄉政府先期墊付資金120多萬元,將菌種、生產用原材料“借”給農民,待鮮菇收獲后再從售菇款中扣除;采取統一菌種供應、統一外觀包裝、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銷售價格,分戶生產經營的辦法,對栽培面積2000平方米以上的村設立了1個產品回收中心和1名技術員駐村指導生產;凡 有栽培戶的村,技術服務人員隨叫隨到,保證農戶的技術需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技術服務網絡。今年,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了對新增的栽培面積每平方米“直補”10元現金,每個新建棚解決500元到1000元小額貸款等一系列資金傾斜政策,并協助“塞北口蘑開發有限公司”與栽培戶簽訂技術承包和產品回收合同,保證每平方米產鮮菇5公斤以上和以每公斤鮮菇收購價不低于6元,對所產的鮮菇應收盡收,確保了農民生產經營的“零風險”,僅今年食用菌栽培面積就增加了20萬平方米。
這鄉先后投資500多萬元,在公司建成了擁有14個品種、55份母種的菌種資源庫,年生產香口蘑、杏鮑菇等菌種50萬袋,保證了全縣食用菌生產的菌種供應;建成了600平方米的高標準試驗大棚,成功地開發出“四孢菇1-3號”、“蒙古口蘑”等6個新品種;為公司購買了清洗機、烘干機、真空包裝機,建起了清洗、烘干、分級、包裝一條龍生產線,年加工鮮菇能力達到250萬公斤;注冊了“塞星”牌商標和條形碼商標,統一了全縣食用菌的外觀包裝和質量標準,開發生產了小包裝、精包裝、軟包裝等4大系列12個品種的產品,在京、津、晉、蒙等地打開了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