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20日,第五屆中國蘑菇節在漳州召開期間,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臺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伯徹研究員作客易菇網會客廳,接受易菇網的專訪。
王主任首先介紹了臺灣菇菌生技的概況:臺灣現在要走推動產業健康之路,早期采取以農立國,給臺灣農民帶來了很多的經濟收入,但是時空轉變進入電子產業時代,已經到了生技發展的時候,生技的題材很多,不過要讓消費者明確接受并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就是菇菌生技,菇類的健康價值以及營養特性等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菇類產業是一個健康的產業,保健食品在臺灣的生技事業里已普遍被人們接受,現在研究所有養生類相關產品,所以整個菇菌類的產業已不僅局限于栽培,栽培之后的生鮮、保健等已經走到了一個健康的產業。
對于臺灣生技產品的種類,王主任介紹:早期對菇類都是以生鮮食用居多,后來到保健食品。早期保健食品的開發都是走一些膠囊、墊片等形式,這些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其實不僅是保健食品,還有菇類的養生部分,養生首推是護膚美容保養品,菇菌類可能也含有某些保濕、美白的成分,一些菇菌類也可以投身護膚美容保養品的開發。另外還有寵物的功能性飼料的開發也可以利用菇菌類的廢棄物,開發成寵物保健食品。所以,臺灣菇菌類可以分為三大塊:一是菇菌類的生技保健食品;二是少許的護膚美容保養品的開發;三是寵物功能性飼料。
針對臺灣菇菌產業鏈的情況,王主任也做了說明:整體來講不只是臺灣還有歐美等推出的理念其一就是從低級也就是菇農栽培,再到市場營銷或者保健素材的開發。其二還會利用菇農栽培的子實體或者液體發酵培養的菌絲體或者生物轉換利用可食性素材開發的保健素材這三種題材會去做產品的開發,產品可以多樣。其三在這些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護膚美容保養品等已經帶來一個很寬廣的市場,對這些進行功能性評估分析,就可以建制行銷通路,將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其四是設計、行銷的整體規劃開發。最近正在做上、中、下游的一個串聯性整合,變成一個策略聯盟,這樣就可以全方面的開發。
最后王主任分享了他參加第五屆中國蘑菇節的感受,他說:以前來參加過蘑菇節,因為工作比較忙不能每一屆都來參加,但是還是會請同仁們代替參加。早期的蘑菇節參與人數不多,市場影響力也不夠。今年來看它應該已經打開市場,海峽兩岸的認知性也在擴大,但是打開市場不僅是在兩岸,應該還有相關歐美對于菇菌產業有興趣的產業界、學術界共同參與,大會在這一點是相當成功的。未來還有成長的空間,把產業、學術區分開,做到雙邊整合互補效應,那么中國蘑菇節將會變成一個代表性的,是全球性的,不是只在大陸或者海峽兩岸的,相信整個中國蘑菇節將會有一個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