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明作報告
“根據我國天麻人工栽培的歷史,從栽培技術角度分析,天麻發展約分為三個階段:即無性繁殖、有性繁殖和雜交育種,這三個階段的變革,深刻地改變了天麻的栽培方式、區域和面積,也影響著天麻產量、質量、價格及消費市場。”12月13日,中國菌物學會副秘書長、陜西春森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升明在中國(丹鳳)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從市場需求角度分享了天麻產業發展階段和走勢。
天麻主產于我國,從1957年開始,人們在云、貴、川、陜、鄂等天麻適生區進行人工栽培,變野生為家栽,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一種中藥材的栽培研究竟引起人們若大的興趣,半個世紀以來天麻栽培遍及大半個中國,其發展之迅速,實為中藥材研究、農業生產項目中所罕見。
會議現場
據中國菌物學會天麻產業分會不完全統計,我國年產天麻干品量約30000多噸,產值約近50億元。主產地有三大區域,一是云、貴、川、陜地區;二是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浙江等地;還有一少部分是東北、西藏、甘肅等地區。近幾十年來,紅天麻的價格5-8年波動一次,烏紅天麻價格略低于烏天麻;紅烏天麻價格要高于紅天麻。談及市場消費現狀,他指出,特別要引起警戒是前些年,許多廠家在干制天麻過程中加入過量的硫磺、明礬和氯化物,一定程度影響了天麻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科技這把劍助推天麻產業發展的風生水起,波濤起伏。今后何去何從?是走“藥麻”之路,“菜麻”之路,還是兼而有之?張升明認為:要從市場需求角度不斷調整天麻生產模式。當前,天麻行業從業者要高舉科技之劍,辟波斬浪,奮力前行!總體發展方針是,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放在首位,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張升明對發展天麻產業還提出四個建議,即品種分區和菌材分級;差異發展與優勢互補;植樹造林與生態保障;制定行業標準。要把天麻產業做大做強,核心的因素是政府決策,根本的因素是森林資源,關健的因素是科學技術。只有將這三者有機的融合起來,才能持續健康的推進天麻產業化的發展和壯大。
2021第七屆全國天麻會議暨中國(丹鳳)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由中國菌物學會、易菇網主辦,中共丹鳳縣委、丹鳳縣人民政府、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天麻產業分會承辦。除了主旨報告外,同期還舉行了中國(丹鳳)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藥食同源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圓桌論壇、天麻美食烹飪大賽、并召開了中國菌物學會天麻產業分會工作會議,參會代表還前往良種天麻產業園參觀交流。全國天麻會議是天麻業界的一次盛會,在丹鳳的成功舉辦,不但為全國天麻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必將推進丹鳳天麻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丹鳳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全國天麻會議自2012年舉辦首屆以來,相繼在湖北宜昌、北京昌平、貴州德江、貴州大方、云南彝良、陜西寧強共舉辦六屆,引導了全國天麻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已成為我國天麻行業公認的唯一的專業交流展示平臺。本次會議由于疫情原因而延期,為會議的前期組織籌備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本次會議仍然會聚了全國天麻產業界的眾多科研學者、企業家、種植大戶以及行業精英,實屬不易,本次大會各位代表圍繞行業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積極研討,共商產業發展大計,為產業發展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