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縣食用菌種植從1994年起步,但真正發展是近兩年的事情。2001年,全縣食用菌面積僅有143萬平方尺,2002年發展到518萬平方尺,2003年已形成1000萬平方尺的規模,產量約1萬噸,直接產值3000萬元,加工產值達到7000萬元,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約有5000人,產業規模初步形成,成為該縣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個亮點。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南陵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明顯呈跨越式發展態勢。在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少地方走了彎路,有過失敗的先例。但南陵縣卻一路高歌猛進,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做出了成功嘗試。那么,南陵縣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在縣食用菌辦公室,記者看到了近日下發的《南陵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壯大食用菌產業的意見》,意見在壯大食用菌產業應堅持的5條原則中,第一條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市場,適應內外貿易發展的需要”;第五條是“堅持尊重市場規律和農民意愿”。第一條說的是市場,最后一條說的還是市場。
市場經濟,競爭激烈。要想在競爭中立足,就必須弄清楚自身的優勢,南陵縣發展食用菌產業正是建立在對自身優勢、對市場需求有著準確認識的基礎上。南陵發展食用菌產業比較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是恰逢產業轉移的機遇期,浙江嘉善等發達地區的食用菌面積在萎縮,今后幾年是搶占上海市場的極好時期(除嘉善外,該縣是離上海最近的雙孢菇基地);其次是區位優勢明顯,該縣鮮菇上市時,北方蘑菇已下市,南方蘑菇尚未上市,存在市場時間差。該縣勞動力資源豐富、稻草等原材料價格相對較低。
利益是最大的推動器,這無形中激發了菇農發展食用菌的積極性,推動了整個產業規模的擴張和競爭力的提升。家發鎮永林村村民閔后田,1998年投資1萬多元,培育了2萬袋平菇。2001年投資近5萬元,從蕪湖、南京等地引進原種,發展毛木耳、紅木耳5萬袋,一年可收益五六茬,每袋利潤有1.5元。在閔后田的示范帶動下,永林村有一批農戶開始種植平菇、紅木耳等,每戶都在6萬袋以上。全村僅種植食用菌就增加收入100多萬元,小菇子撐起了“富民傘”。 有產品無銷路,這往往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大難題,而南陵縣卻很好地實現了產銷對接。為確保高峰期蘑菇能賣得出去,在2002年安南生產加工蘑菇罐頭的基礎上,該縣新發展了國清、誠信、土老冒、廣農、永豐等一批初具規模的鹽水菇加工企業,使日加工能力逾400噸,同時有幾十名營銷人員(企業)活躍在各大城市,擴大鮮菇市場份額;鮮菇上市時,包括九發集團在內的一二十家外地企業在該縣收購蘑菇,對消化高峰期蘑菇起了決定性作用。
要形成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光靠農戶自發行為顯然不夠??h政府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尊重群眾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該縣千方百計做好引導示范工作,在技術上,注重借鑒外地經驗,加大技術引進和培訓力度。僅去年縣政府就組織了4批菇農外出考察,學習新技術;與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簽定長期合作協議,聘請專家講授技術,培訓菇農。2003年全縣建立規模達10萬平方尺以上食用菌示范片25個,起到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以上信息由蕪湖日報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