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03年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食用菌產品相關編碼34項商品,出口總額已達6.22億美元,其中又以香菇為主。但蘑菇、松茸、木耳以及各類近年發展的傘菌,都逐年增加了出口量,甚至連木屑菌棒也開始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食用菌產品出口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約210億)的重要部分,而食用菌除極少量金針菇進口外,基本為凈出口。隨著歐盟和美國對我國蘑菇進口配額的逐步放寬,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將繼續增長。
更為可喜的是,中國食用菌獨創農家簡易接種的栽培模式,早已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特別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在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智利、阿根廷、俄羅斯、德國、法國以及亞洲的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均有我國的技術人員或受聘、或投資、或聯合開發各類食用菌,在一些以中國古田彭兆旺所首創的菌棒模式生產香菇的農場里,一批受聘中國農民技師,正在施展他們的才能。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即已向外輸出此項技術,接受人員培訓,尤其是香菇和蘑菇。如今中國食用菌產品以其品類之多、質量之高、價格低之優勢,正越來越引起全球關注。在今年5月2004年(北京)全國食用菌峰會上,赤道幾內亞、羅馬尼亞、美國、加拿大、韓國等16個駐華使領館及商務代表、商會參加了會議,與10多年前僅有日本、中國臺灣等少數學者參與學術交流,少數商人參與訂貨,形成鮮明的對照。
來自麗水日報9月16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