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歷程分析,初始階段品類單一,大多為香菇。而且作為山區擺脫貧困的項目,其具有栽培技術性強、名貴而出口創匯高的特點。而多品類食用菌,盡管其在自然生產階段被人類采食已很普遍,但作為商業栽培并非一朝一日可以實現,其必然有一個試驗、研究、開發與食用、加工,最后成為規模發展的過程。因此必須有與之相對的社會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以及消費市場來支撐。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均以生產香菇為主,少量滑菇和蘑菇是人工栽培的,自七十年代初開始,金針菇、姬松茸、平菇、真姬菇、灰樹花、松茸等方才進入規模栽培與批量進口階段。至2000年,金針菇消費達11萬噸,比30年前增加10倍,并一舉超過鮮香菇;黑木耳消費總量也達到鮮耳2.4萬噸,而1970年僅97噸;滑菇2.49萬噸;真姬菇生產1978年才起步,2000年達8.2萬噸;灰樹花3.9萬噸,而1980年正在起步;平菇易栽培,但其口味及烹飪價值不如小平菇,所以日本平菇在1974年即達3500噸,至2000年僅8500噸,反而比最高產量的1990年的3.5萬噸大大降低。
我國目前多品類食用菌發展已步入類似日本上世紀70-80年代的階段。但比之日本,我國在品類上更豐富。在2004年(北京)全國食藥用菌峰會大會上,各種珍稀菇類的產品琳瑯滿目。粗略統計,杏鮑菇、阿魏菇、金針菇、白靈菇、長根菇、雞腿菇、猴頭、小平菇、姬松茸等均已形成大規模商業化栽培。傳統產品黑木耳、白木耳、靈芝等質量迅速提高,加工品包裝更加精美。從南到北,從大、中、小城市的超市或一般集市上,盡管包裝物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十幾種干食藥用菌出售,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出現一股百菇爭奇,興旺發達的可喜局面。
來自麗水日報9月16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