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市鄒平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縣城,卻因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存在,讓這里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四年前,因為當家人寇玉芳的一個大膽決定——開發引進秸稈栽培珍稀菇蕈類項目,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也富了一方百姓。四年多的時間里,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了鄒平6個鄉鎮、8000多個農戶,實現增收4億元。2009年10月17日,胡錦濤總書記曾親臨視察,并希望這家公司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切實搞好生產經營,為農民群眾走向市場架起橋梁,幫助更多鄉親增收致富奔小康。
不久前,記者來到這家離鄒平縣城5公里遠的芳綠園區。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10000平方米食用菌生態觀光示范園。鋼結構建設、智能化控溫管理的觀光示范園,劃分出三大展區:彩色菇觀光園、自助采摘園、彩色菇展示廳。彩色蘑菇觀光園內,不同顏色的食用菌千姿百態,你很難想象,原來蘑菇可以長得如此美麗。寇玉芳說,這就是我們用秸稈栽培出來的蘑菇。這里的展廳既能全年展示食用菌的生長過程,又能供觀光者觀賞、采摘。同時,配以四季如春的觀賞植物和景觀造型,打造良好的食用菌生產環境。
“你們的蘑菇與傳統的蘑菇有什么不同?”記者問。
寇玉芳說,傳統的植菇,就是種菇、賣菇。而我們提出了食用菌產業的新理念,就是發展食用菌文化產業,以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高食用菌文化,食用菌文化又促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當然,我們能有今天,最該感謝的就是農業發展銀行。”寇玉芳說。身旁的農發行濱州市分行副行長張炳俊說:“公司艱難起步階段要是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
寇玉芳的公司建立初始是單一的奶牛養殖及乳制品加工企業,由于缺乏流動資金,致使產品研發和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加之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影響,給企業融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企業四處求貸艱難的情況下,農發行雪中送炭,及時為公司發放了500萬元的農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有效地解決了公司收購鮮奶等原料的資金需求,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使公司當年就實現銷售收入23281萬元,利潤3478萬元,較2008年分別增加2415萬元和1042萬元。
“有了農發行這樣的合作伙伴,我整天尋思著企業怎么做大、做強。”寇玉芳笑著說,這兩年公司自主開發了“秸稈栽培珍稀菇蕈類現代工廠化與農村產業化集成示范”、“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珍稀菇蕈類菌種工廠化生產”項目,新建工廠化菌種、菌袋生產車間以及智能化出菇車間8000余平方米,標準化溫室大棚20000平方米,年產鮮菇6000噸、優質菌袋4000萬個。利用工廠化生產菌種,實施產業化輻射帶動,并先后承擔了山東省農科院百余個平菇品種的良種繁育、馴化,為全國各地提供優質菌種50萬余瓶(支),成為全國食用菌專家、教授交流中心。
支持芳綠這樣的企業,張炳俊也有著他自己的理解:“芳綠公司的信貸項目符合國家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道路的總體方針政策及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項目的建成,使之成為了目前國內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項目,除了給公司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外,還可以直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
“一方面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比如"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擴建項目",項目占地160余畝,集珍稀食用菌栽培、彩色菇觀光、觀賞采摘、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項目投產后年可生產珍稀彩色菇7000噸、年接待觀光旅游人員30萬人次,年消耗農作物秸稈3萬噸至5萬噸,安置失地農民2000余人,新增農民純收入1500余萬元。另一方面"秸稈栽培珍稀菇蕈類項目"還能實現變廢為寶、無廢生產。”寇玉芳說。以大球蓋菇為例,培植每平方米大球蓋菇需用秸稈30公斤,產鮮菇12公斤,每年兩季共消耗秸稈20噸——這個數字是鄒平縣農作物秸稈總量的五分之一。
如今,芳綠公司利用自身科技力量,大力實施產業帶動,采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方法,牽頭成立了“芳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平縣食用菌協會”,入會會員1200人農民占97%,目前已帶動山東栽培珍稀食用菌1.5萬平方米,林間栽培大球蓋菇3000余畝,大棚種植基地1.3萬平方米,帶動農民6000余戶,年消耗農作物秸稈及農副產品下角料8萬余噸,為農民直接增收1.5億元。
從去年開始,寇玉芳又有了一個更大的設想,那就是投資5.6億元,用十年的時間,建設菌種代工廠化基地19個,食用菌深加工基地6個,科研培訓示范基地1個,食用菌產業化培訓基地19個,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產業基地。
張炳俊告訴記者,根據公司規劃,結合企業實際,農發行從去年開始,加大了對公司的信貸支持力度,為公司發放產業化龍頭企業園藝類中長期貸款3500萬元,期限五年,貸款資金支持公司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擴建項目。
不久前,記者來到這家離鄒平縣城5公里遠的芳綠園區。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10000平方米食用菌生態觀光示范園。鋼結構建設、智能化控溫管理的觀光示范園,劃分出三大展區:彩色菇觀光園、自助采摘園、彩色菇展示廳。彩色蘑菇觀光園內,不同顏色的食用菌千姿百態,你很難想象,原來蘑菇可以長得如此美麗。寇玉芳說,這就是我們用秸稈栽培出來的蘑菇。這里的展廳既能全年展示食用菌的生長過程,又能供觀光者觀賞、采摘。同時,配以四季如春的觀賞植物和景觀造型,打造良好的食用菌生產環境。
“你們的蘑菇與傳統的蘑菇有什么不同?”記者問。
寇玉芳說,傳統的植菇,就是種菇、賣菇。而我們提出了食用菌產業的新理念,就是發展食用菌文化產業,以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高食用菌文化,食用菌文化又促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當然,我們能有今天,最該感謝的就是農業發展銀行。”寇玉芳說。身旁的農發行濱州市分行副行長張炳俊說:“公司艱難起步階段要是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
寇玉芳的公司建立初始是單一的奶牛養殖及乳制品加工企業,由于缺乏流動資金,致使產品研發和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加之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影響,給企業融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企業四處求貸艱難的情況下,農發行雪中送炭,及時為公司發放了500萬元的農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有效地解決了公司收購鮮奶等原料的資金需求,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使公司當年就實現銷售收入23281萬元,利潤3478萬元,較2008年分別增加2415萬元和1042萬元。
“有了農發行這樣的合作伙伴,我整天尋思著企業怎么做大、做強。”寇玉芳笑著說,這兩年公司自主開發了“秸稈栽培珍稀菇蕈類現代工廠化與農村產業化集成示范”、“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珍稀菇蕈類菌種工廠化生產”項目,新建工廠化菌種、菌袋生產車間以及智能化出菇車間8000余平方米,標準化溫室大棚20000平方米,年產鮮菇6000噸、優質菌袋4000萬個。利用工廠化生產菌種,實施產業化輻射帶動,并先后承擔了山東省農科院百余個平菇品種的良種繁育、馴化,為全國各地提供優質菌種50萬余瓶(支),成為全國食用菌專家、教授交流中心。
支持芳綠這樣的企業,張炳俊也有著他自己的理解:“芳綠公司的信貸項目符合國家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道路的總體方針政策及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項目的建成,使之成為了目前國內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項目,除了給公司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外,還可以直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
“一方面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比如"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擴建項目",項目占地160余畝,集珍稀食用菌栽培、彩色菇觀光、觀賞采摘、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項目投產后年可生產珍稀彩色菇7000噸、年接待觀光旅游人員30萬人次,年消耗農作物秸稈3萬噸至5萬噸,安置失地農民2000余人,新增農民純收入1500余萬元。另一方面"秸稈栽培珍稀菇蕈類項目"還能實現變廢為寶、無廢生產。”寇玉芳說。以大球蓋菇為例,培植每平方米大球蓋菇需用秸稈30公斤,產鮮菇12公斤,每年兩季共消耗秸稈20噸——這個數字是鄒平縣農作物秸稈總量的五分之一。
如今,芳綠公司利用自身科技力量,大力實施產業帶動,采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方法,牽頭成立了“芳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平縣食用菌協會”,入會會員1200人農民占97%,目前已帶動山東栽培珍稀食用菌1.5萬平方米,林間栽培大球蓋菇3000余畝,大棚種植基地1.3萬平方米,帶動農民6000余戶,年消耗農作物秸稈及農副產品下角料8萬余噸,為農民直接增收1.5億元。
從去年開始,寇玉芳又有了一個更大的設想,那就是投資5.6億元,用十年的時間,建設菌種代工廠化基地19個,食用菌深加工基地6個,科研培訓示范基地1個,食用菌產業化培訓基地19個,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產業基地。
張炳俊告訴記者,根據公司規劃,結合企業實際,農發行從去年開始,加大了對公司的信貸支持力度,為公司發放產業化龍頭企業園藝類中長期貸款3500萬元,期限五年,貸款資金支持公司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擴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