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實施標準化生產是發展我國食用菌生產的戰略舉措和主要途徑
我國發展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食用菌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全國食用菌產量1978年只有5萬多噸,1990年突破100萬噸,2001年達到781萬噸,2002年又有新的增長。我國食用菌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的65%,平菇、香菇、雙孢蘑菇、金針菇、黑木耳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食用菌產值在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居第六位。食用菌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
我國參加世貿組織后,食用菌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一是價格優勢。我國食用菌栽培料豐富,價格低廉,農村勞動力充足,勞動成本亦低。有些食用菌生產成本低于發達國家2/3以上。二是品種優勢。我國食用菌品種繁多,目前人工栽培的品種有50多個,野生品種達900多種,是世界上食用菌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把我國發展食用菌的資源優勢、價格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促進我國食用菌行業的新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提高產品質量,由注重產品數量向注重產品質量轉變。這就要大力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目前,我國食用菌生產基本上分散在千 家萬戶,生產規模小,條件差,設施簡陋,科技含量低。這種生產方式很難保證質 量和安全。加上我國食用菌生產標準滯后,檢驗監督制度不健全,致使一些產品藥 物殘留及有害物質超標。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包裝運輸等設施落后,市場交易和運 輸方式處于初級狀態,往往造成污染。我國食用菌產品無論內在品質還是安全衛生 標準,都與國際市場的需求存有較大的差距。加上我國參加WTO后有些國家設置技術 性貿易壁壘,導致我國食用菌出口業績下降,換匯減少。1995年出口食用菌30萬 噸,換匯9億美元,每噸平均3000美元。2001年出口45.5萬噸,換匯5.6億美元,每 噸平均1240美元。2002年出口和換匯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這些情況說明,提高食 用菌質量,保證安全衛生,已成為發展我國食用菌生產,擴大出口貿易的關鍵舉 措。因此,必須把實施標準化生產,作為促進我國食用菌生產的重中之重,盡快建 立完整的標準體系,建立嚴格的檢驗監督制度,使食用菌生產走上以提高質量和安 全水平為主的軌道,迎接參加WTO的新挑戰,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開辟我國食 用菌產業的新局面。
(二) 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內涵和目標
標準化生產,要從菌種選擇、操作方式、產品包裝、營銷手段配套地實施。包 括:(1)食用菌產品生產環境的標準化。(2)投入品的標準化;(3)生產過程的 標準化;(4)食用菌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標準化;(5)食用菌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包 裝、儲藏、運輸、營銷的標準化。在實施過程中,要以全面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衛 生安全水平為中心,通過健全體系,完善制度,對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實行從 “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管理監督。從2003年開始,力爭用5至8年的時間,基本實現 食用菌產品無公害生產,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企業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家 規定的標準。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2003年至2005年為試點示范階段。選擇若干品種及其集中產地和部分生 產、經營企業作為示范點,推行標準化生產。作為示范點的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 企業要嚴格按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生產、加工,從菌種選育管理、水質、原材料、 產中產后產品的檢測化驗都要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標準,連同包裝、運輸、儲藏(保 鮮)、銷售實現標準化生產。各示范點要不斷總結標準化生產的經驗,不斷健全和 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逐步建立一套既符合本企業情況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食用菌產 品標準化生產體系,為在食用菌行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提供示范。
二、2006年至2010年為推廣普及階段。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創建一 批食用菌無公害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爭取用3至5年的時間,創建若干個 優質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企業,其主要產品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安 全指標達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要求,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食用菌生產加工 企業和食用菌名牌產品。
(三) 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源頭管理,凈化產地環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食用菌產品產地環境 的監測,及時有效地防止生產環境污染,嚴格禁止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廢水,強 化產品供水水質的管理。重點解決農藥等農資投入品對生態環境和食用菌產品的污 染。大力推廣應用臭氧滅菌機、紫外線等物理方法進行消毒、滅菌、殺蟲。加大食 用菌生產環境的評估力度,確保源頭凈化,確保產地環境符合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 要求。對環境評估不符合要求的區域,堅決禁止食用菌生產。
二、嚴格投入品的管 理。加強對限用、禁用農藥等投入品的管理,嚴格執行農藥等投入品禁用和限用目 錄和范圍。抓緊制訂農資投入品標準。對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構成威脅的農藥等投 入品要盡快予以淘汰。大力推廣應用環保型農資投入品,加快推廣先進的病蟲害綜 合防治技術,積極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等投入品,逐步淘汰高毒、高殘 留投入品品種,嚴肅查處生產、經營、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資投入品行為。搞好 技術培訓,使生產者掌握并遵循安全生產的技術規程,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
三、加強產品質量全程監測。生產基地和各類加工企業,要嚴格執行食用菌衛 生管理制度、栽培操作規程、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 加工,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添加劑等投入品。為實現食用菌無公害生產,必須對食 用菌產品質量安全實行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全面開展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 量檢測。產前要加強產地環境監測,同時要加大食用菌菌種生產和經營的監管力 度,嚴格控制劣質菌種流入市場;產中要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從品種選用、用 水、病蟲害防治到產品收獲都要按照標準化生產的有關規程進行操作;產后產品質量 也要加強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測,避免超標產品進入市場。生產基地、生產和經營企 業應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的檢測結果定期公布,接受社會監督,進而 提高生產、經營者的質量意識。
四、加快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按照技術先進、符合市場需求和與國際標準接軌 的要求,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企業要盡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產技術、加工、包 裝、儲藏(保鮮)、運輸等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食用菌產地環 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并不斷完善配套。各地和生產加工企 業要根據實際情況,參照國際標準抓緊制定地方和企業的產品質量標準和栽培操作 規程。生產經營者要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品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食 用菌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經營者單位。逐步做到從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 藏(保鮮)、運輸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應有產品質量衛生檢驗檢測指標及合格 證明,使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的各環節都有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具有一定 規模的生產、經營企業要采用先進的檢驗檢測手段、技術和設備,建立嚴格的產品 自檢制度。各地各企業要逐步配備快速檢測儀器設備,加強簡便、快速、準確、經 濟的檢驗檢測技術和設備的開發,進一步提高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和能力。
五、加大宣傳力度。各地要加大對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有關政策、法 規、標準、技術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全行業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 支持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氛圍。
六、組織實施 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組織實施。各省、 區、市食用菌協會和食用菌主管部門以及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企業,應參 照中國食用菌協會的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區、本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 方案。各地的實施情況要報告中國食用菌協會。中國食用菌協會及時總結傳播各 地、各企業推進標準化生產的經驗,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爭取支持幫助, 并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推薦標準化生產搞的好的生產基地、生產和經營企業以及食 用菌無公害名牌產品。
中華綠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