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都市報》2011年11月21日: 昨日,第五屆蘑菇節論壇——海峽兩岸菇類產業聯誼會上,兩岸菇界重量級人物——國際著名蕈菌學家、81歲高齡的張樹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等知名專家學者與會。大會集中推介了臺灣食用菌發展經驗,并召開菇類產業座談會,為海峽兩岸菇類產業溝通、交流和互動搭建平臺。
副省長倪岳峰、漳州市市長吳洪芹等省、市領導會后在漳州賓館,會見了出席本次海峽兩岸菇類產業聯誼會的嘉賓和代表。倪岳峰表示,漳州的菇類發展一直在菇界占據較大的優勢,并有引領菇類產業的勢頭。漳州食用菌業要發展現代農業,深化食用菌產業發展,臺灣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
據悉,近兩年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通過考察發現,大陸食用菌業界對臺灣菇類產業發展現狀知之甚少。而臺灣菇類產業在“產銷履歷”、菇類食品加工和菇類生技等生產、加工、技術、管理、設備、理念及研發等諸多方面,與大陸食用菌產業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臺灣菇類產業發展,對大陸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極強的借鑒價值。但另一方面,臺灣菇類企業因臺灣本島市場太小,生存空間窄小,大陸市場是臺灣菇類企業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發展的大市場,但苦于無門,不知道如何才能進入和發展大陸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表示,通過此次蘑菇節與臺灣同行的互動,以及專家的培訓,推動了兩岸食用菌產業的交流。漳州是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最早成熟的地區,目前在全國仍保持領頭羊的角色,其中很多單項上還保持在冠軍行列,成為引領全國的榜樣。但漳州也急需從高產量指標過渡到質量指標,向產業發展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階段升級,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從大國向強國邁進。
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王伯徹表示,漳州菇的樣本格局已經初具雛形,蘑菇節的口碑已經做開,市場面和經濟效益成長性很大,海峽兩岸在合作方面臺灣方面看中市場的機會面,大陸則關注機會成長,兩者的合作將是互補雙贏的,通過吸納、整合、效應,漳州完全有機會做成食用菌行業的“中國樣本”。
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參訪嘉賓300多人參加了此次蘑菇節,73個國外、省外、省內及臺灣菇類產品企業進駐花博園參展,涉及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食品安全、科研,以及機械設備、包裝、菌包原材料等相關領域。
【對話】
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臺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伯徹:
兩岸產業合作將互補共贏
“上午著重從科學研發的角度介紹臺灣菇類產品的開發,下午主要是產商的產品介紹。”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臺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伯徹博士,是臺灣食用菌預種權威,研究領域為菌種生態培養和認證。他介紹,目前在臺灣風行的菌類產品牛樟芝,扮演著相當于大陸冬蟲夏草的角色。臺灣菌類深加工的著力點較深,從保健素材的保健食品起步,到生活層面的即食食品、護膚產品,再到廢物功能性飼料,臺灣菌類很善于轉化市場,開發多樣化的產品形態。
此次臺灣眾多菇界單位和產商來參加第五屆蘑菇節,就帶來了包括牛樟芝在內的多種菌類樣品。這些產品主要都是通過研究所的研發,再輔導給廠商生產出來的樣品,帶到大陸市場進行推廣。
“臺灣廠商看中大陸的市場機會面,大陸也適逢食用菌業的機會成長期,兩者的合作是互補雙贏的。”王伯徹博士表示,他原來也參加過蘑菇節,但今年他發現,漳州蘑菇節的成長性很大,口碑已經做開,包括國際性的專家學者都來參會,蘑菇節的市場面和經濟效應成長很多。
這與漳州早期的蘑菇發展關系密切,原先漳州的蘑菇業無論在生產制作還是人力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只是在效益方面有所欠缺,剛好臺灣在創新性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技術上能夠為漳州帶來啟蒙。事實上,漳州食用菌產業格局已初具雛形,臺灣有開發技術優勢,大陸有廣闊的市場,通過吸納技術、整合資源、集群效應,以及蘑菇節常規性的推動,漳州食用菌產業有機會做成中國樣本,甚至蘑菇節也有機會變成國際性的蘑菇節盛會。
臺灣嘉義大學園藝系教授洪進雄:
漳州食用菌有三個發展方向
從做菜、做食品到生物技術產品,對于洪進雄教授來說,產業的發展到后來都是多元性的,但種植戶很難考慮到這些,所以只有專業的經營診斷,才能打開市場。如果把菇類當成蔬菜來賣,值不了多少錢;第二個步驟是做成美食的食材,臺灣很多廠商都在生產健康食品;但到了第三個步驟則是要生產生物科技產品,越是做到最后端的產品,產品的價值越能夠實現三級跳。
漳州是全世界食用菌的主要產地,但持續的產量尤其需要注意行銷市場的風險。他認為,漳州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今后有三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想辦法了解市場產量,計劃生產,減少設施投入的風險,尤其要注意國際形勢,世界范圍內的生產量存在很大的競爭關系;其次,要注意往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利用漳州食用菌產量的規模優勢,增加加工形態上的多樣性;再次,是朝著生物技術產品方向發展,盲目的投入生產量太大,勢必造成全國性的生產過剩,生物技術產品不但能增加產品附加值,也是增加人體健康附加值的產業通道。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代表諾伊爾•埃羅德:
“菇界”到處是漳州人身影
“我1997年第一次到漳州,現在是第五次,但卻是第一次參加蘑菇節的活動,我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參與其中。對于急需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收獲!”國際蘑菇學會主席代表、澳大利亞里蓀埃克斯蘑菇公司董事長、博士諾伊爾•埃羅德談到此次漳州行時,很是興奮。
諾伊爾•埃羅德先生告訴記者,漳州的菇類品種非常多,而且不論是培植、栽種還是技術上都是領先水平。“最開始接觸的是上海的一些菇類企業,后面開始接觸韓國、日本、歐洲的一些菇類企業家,在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企業代表多半來自漳州,或者他們就是從漳州引進種菇技術。因此我特別想近距離地接觸漳州的菇類產業,所以在國際會議論壇上看到有這個‘蘑菇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過來了。”為此,他開玩笑地總結,“菇界”里到處是漳州人的身影,他想抓住這些身影并進行更深的合作。
副省長倪岳峰、漳州市市長吳洪芹等省、市領導會后在漳州賓館,會見了出席本次海峽兩岸菇類產業聯誼會的嘉賓和代表。倪岳峰表示,漳州的菇類發展一直在菇界占據較大的優勢,并有引領菇類產業的勢頭。漳州食用菌業要發展現代農業,深化食用菌產業發展,臺灣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
據悉,近兩年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通過考察發現,大陸食用菌業界對臺灣菇類產業發展現狀知之甚少。而臺灣菇類產業在“產銷履歷”、菇類食品加工和菇類生技等生產、加工、技術、管理、設備、理念及研發等諸多方面,與大陸食用菌產業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臺灣菇類產業發展,對大陸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極強的借鑒價值。但另一方面,臺灣菇類企業因臺灣本島市場太小,生存空間窄小,大陸市場是臺灣菇類企業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發展的大市場,但苦于無門,不知道如何才能進入和發展大陸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表示,通過此次蘑菇節與臺灣同行的互動,以及專家的培訓,推動了兩岸食用菌產業的交流。漳州是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最早成熟的地區,目前在全國仍保持領頭羊的角色,其中很多單項上還保持在冠軍行列,成為引領全國的榜樣。但漳州也急需從高產量指標過渡到質量指標,向產業發展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階段升級,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從大國向強國邁進。
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王伯徹表示,漳州菇的樣本格局已經初具雛形,蘑菇節的口碑已經做開,市場面和經濟效益成長性很大,海峽兩岸在合作方面臺灣方面看中市場的機會面,大陸則關注機會成長,兩者的合作將是互補雙贏的,通過吸納、整合、效應,漳州完全有機會做成食用菌行業的“中國樣本”。
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參訪嘉賓300多人參加了此次蘑菇節,73個國外、省外、省內及臺灣菇類產品企業進駐花博園參展,涉及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食品安全、科研,以及機械設備、包裝、菌包原材料等相關領域。
【對話】
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臺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伯徹:
兩岸產業合作將互補共贏
“上午著重從科學研發的角度介紹臺灣菇類產品的開發,下午主要是產商的產品介紹。”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臺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伯徹博士,是臺灣食用菌預種權威,研究領域為菌種生態培養和認證。他介紹,目前在臺灣風行的菌類產品牛樟芝,扮演著相當于大陸冬蟲夏草的角色。臺灣菌類深加工的著力點較深,從保健素材的保健食品起步,到生活層面的即食食品、護膚產品,再到廢物功能性飼料,臺灣菌類很善于轉化市場,開發多樣化的產品形態。
此次臺灣眾多菇界單位和產商來參加第五屆蘑菇節,就帶來了包括牛樟芝在內的多種菌類樣品。這些產品主要都是通過研究所的研發,再輔導給廠商生產出來的樣品,帶到大陸市場進行推廣。
“臺灣廠商看中大陸的市場機會面,大陸也適逢食用菌業的機會成長期,兩者的合作是互補雙贏的。”王伯徹博士表示,他原來也參加過蘑菇節,但今年他發現,漳州蘑菇節的成長性很大,口碑已經做開,包括國際性的專家學者都來參會,蘑菇節的市場面和經濟效應成長很多。
這與漳州早期的蘑菇發展關系密切,原先漳州的蘑菇業無論在生產制作還是人力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只是在效益方面有所欠缺,剛好臺灣在創新性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技術上能夠為漳州帶來啟蒙。事實上,漳州食用菌產業格局已初具雛形,臺灣有開發技術優勢,大陸有廣闊的市場,通過吸納技術、整合資源、集群效應,以及蘑菇節常規性的推動,漳州食用菌產業有機會做成中國樣本,甚至蘑菇節也有機會變成國際性的蘑菇節盛會。
臺灣嘉義大學園藝系教授洪進雄:
漳州食用菌有三個發展方向
從做菜、做食品到生物技術產品,對于洪進雄教授來說,產業的發展到后來都是多元性的,但種植戶很難考慮到這些,所以只有專業的經營診斷,才能打開市場。如果把菇類當成蔬菜來賣,值不了多少錢;第二個步驟是做成美食的食材,臺灣很多廠商都在生產健康食品;但到了第三個步驟則是要生產生物科技產品,越是做到最后端的產品,產品的價值越能夠實現三級跳。
漳州是全世界食用菌的主要產地,但持續的產量尤其需要注意行銷市場的風險。他認為,漳州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今后有三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想辦法了解市場產量,計劃生產,減少設施投入的風險,尤其要注意國際形勢,世界范圍內的生產量存在很大的競爭關系;其次,要注意往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利用漳州食用菌產量的規模優勢,增加加工形態上的多樣性;再次,是朝著生物技術產品方向發展,盲目的投入生產量太大,勢必造成全國性的生產過剩,生物技術產品不但能增加產品附加值,也是增加人體健康附加值的產業通道。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代表諾伊爾•埃羅德:
“菇界”到處是漳州人身影
“我1997年第一次到漳州,現在是第五次,但卻是第一次參加蘑菇節的活動,我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參與其中。對于急需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收獲!”國際蘑菇學會主席代表、澳大利亞里蓀埃克斯蘑菇公司董事長、博士諾伊爾•埃羅德談到此次漳州行時,很是興奮。
諾伊爾•埃羅德先生告訴記者,漳州的菇類品種非常多,而且不論是培植、栽種還是技術上都是領先水平。“最開始接觸的是上海的一些菇類企業,后面開始接觸韓國、日本、歐洲的一些菇類企業家,在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企業代表多半來自漳州,或者他們就是從漳州引進種菇技術。因此我特別想近距離地接觸漳州的菇類產業,所以在國際會議論壇上看到有這個‘蘑菇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過來了。”為此,他開玩笑地總結,“菇界”里到處是漳州人的身影,他想抓住這些身影并進行更深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