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完善的、科學的行業標準是我國食用菌產業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多年來參照實施的《食用菌衛生標準》,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也已落伍。日前,中國食用菌協會第三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意見》,決定全面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提高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和衛生安全水平。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將如何實施,它將給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中國食用菌協會秘書長林彩民告訴記者,標準化生產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前提。沒有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生產標準是我國食用菌產品屢次在國際市場碰壁的主要原因。在去年12月召開的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及業內人士討論認為,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最好辦法是通過集團研討開發搞好試點,以點帶面來實施。此次會議明確要求:集團研發成員對食用菌生產的自然環境、菌種、原輔材料、技術操作、水質、雜菌、病蟲害防治,以及產品的登記規格、感官、理化指標、加工、包裝、運輸、儲藏、保鮮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遵守標準的規定。同時,還要建立完整的檢驗檢測體系、質量認證體系、市場準入體系、企業信用體系以及輿論監督體系。
所謂集團研討開發,就是把一些基礎好,具有一定規模并愿意推行標準化生產的生產、經營企業作為集團研討開發成員組織在一起共同就生產、加工、流通,以及包裝、儲藏、保鮮、運輸等各環節的各項標準和實施情況進行研究、交流、探討,不斷推進和提高集團研討開發成員單位自身的標準化生產水平,從而形成一批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企業,并向全行業推廣,通過示范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推進食用菌行業的標準化生產水平。專業人士認為,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和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規模化優勢和集團化優勢,也可以更有效地推進標準化生產過程。
林彩民介紹說,中國食用菌協會已經開始著手在全國范圍內選一批基礎好、有規模的企業作為食用菌標準化生產集團研討開發的成員。對于達到標準化生產要求的企業,經協會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驗收后,由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食用菌協會標準化生產示范企業”(包括食用菌基地縣)的稱號。這其中集團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制訂和建立有關食用菌生產、加工等各項標準,并在生產、加工等各環節嚴格貫徹實施有關標準。
另悉,為加快我國食用菌科技進步,中國食用菌協會決定用7年的時間在全行業開展“食用菌產品競爭力提升科技工程”,爭取把食用菌科技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2004年為科技工程啟動年,工作重點除了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企業外,還將在組建食用菌專家委員會、推行技能培訓、加強對投入品安全的監管等六個方面統一行動,使科技對食用菌產業真正起到支撐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