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來到云和縣云豐鄉政府所在地張家地村,在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與云豐鄉聯手建立的代料黑木耳示范基地,該基地負責人周世友正忙著與雇請來的7位民工采摘黑木耳。只見袋棒黑木耳一壟壟一畦畦排列有序,他們隨手拎起的袋棒上長滿了黑黝黝而厚嘟嘟的黑木耳。
段木黑木耳在云和由來以久,而代料黑木耳則是菇民的新寵。2002年,由我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注冊的“山蘭”牌黑木耳在全省農產品展覽會上,因非凡的品質成為浙江名牌產品。從此,“山蘭”牌黑木耳每一公斤要比其他省市的黑木耳高出6―10元。2003年,得益于品牌效益,“山蘭”就給我縣農民帶來直接效益達900萬元。近幾年,隨著木制玩具業和袋料香菇的發展,使原本就有限的森林資源面臨危機。2002年,以鄭云隆為代表的一批食用菌技術人員通過幾年生產實踐,成功地培育出了代料黑木耳,從而使木制玩具行業產生的木屑、下腳料變廢為寶,成為代料黑木耳生產原材料。
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看好代料黑木耳這一新生兒,適時向上爭取支持,在云豐、黃源建立代料黑木耳栽培示范基地,使之成為省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在代料黑木耳生產過程中,該合作社主動與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確定“新科”為發展代料黑木耳主要菌種,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田頭培訓上課,向農戶傳授技術,把好生產質量關。2003年冬,全縣共發展代料黑木耳200萬袋,每袋生產成本0.7―0.9元,產生利潤2.5――3.5元。此項收入達600萬元,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正在地里采摘黑木耳的周根弟笑著告訴筆者,去年冬種黑木耳3600段,到目前已凈收8300元,按棒袋長勢看,每段至少可再收1.2元。這樣平均每段利潤3.5元。問到代料黑木耳的好處,周根弟的回答很干脆:“省時,只須摘3―4番;好賣,每天都有人上門收購。再就是價格高,眼下收購價每公斤52元呢!”
不比不知道,一比見分曉。在代料黑木耳呈現良好態勢之時,代料香菇相形見拙。于是,各鄉鎮菇農紛紛把目光看準了代料黑木耳。在云和鎮貴溪村,有3戶村民以股份合作制計劃發展代料黑木耳40萬袋。近日,他們已搭好菇棚,籌備原材料,以產業化管理方式發展代料菇。根據縣農產品專業社制定的發展規劃,今年代料黑木耳將集中在6個鄉鎮鋪開。據初步統計,今冬我縣代料黑木耳達到700萬袋,將成為繼代料香菇之后的農業支柱產業。
(今日云和)